隨著本系列即將進入尾聲,今天將要來做這本書筆記的收尾及重點歸納,同樣地這本書還有許多關於指數型投資的細節,就等著有興趣的讀者繼續去探索了。
作者在最後的章節中總結一些投資常識,或者可以做為他稱為「禁得起時間考驗的投資建議」,摘錄幾點並消化成我自己理解的版本:
另外直接摘錄原文的如下(沒註明的是柏格說的):
整理結語這邊覺得怎麼每句看起來都好像重點,有種以前在唸書時螢光筆畫了整本課本的感覺。
上述這些歸納出來的投資建議,有很多看起來真的就只是很單純的常識,但投資的確是一個長期的考驗,隨著市場起伏身在其中的投資人有時可能還是會過度樂觀或恐慌,這些話可能在不同的時期看又會是不同的感受。
在每一次修正時的睡不著甚至虧損的確不好受,但反過來想也能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風險承受度是否需要調整。若能對自己的計畫更有信心與掌握度,就能做到柏格所說的「Stay the cource」,堅持到底。
這本書可以說是想學習指數型投資的入門書籍,嚴謹的用各種數據證實對於一般投資人來說,使用指數型基金來做資產配置能取得市場合理的報酬,並避免要承受各種投資成本的風險。
其中書中用了蠻多的篇幅在討論主動型基金與指數型基金的差異,算是我自己覺得相對比較硬的部分,搭配較多的數字與圖表跟著作者淺白的文字與親切的口吻,去慢慢理解指數型基金為什麼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其中我覺得最有收穫的章節應該是第九章「當美好時光不再」,結果寫的這系列反而沒有仔細的分享倒是有點偷懶,而其實前面在估算合理股票報酬這一篇中有稍微提到一些。
主要重點是說「不能根據過往的績效判斷未來預期的報酬」,而他預估未來 10 年股債配置的報酬應該不會像過去四十多年那麼高。
而前面也提過這本書會比較積極的在推廣指數型基金的作法,我個人的看法是會選擇將投資組合有較大部分都配置在指數型基金上,但畢竟保留一些合理的懷疑還是一個比較好的習慣,還是要持續的了解自己投資的產品是否好到可以成為信仰,或是仍然有一些沒有看到的風險或不明白的盲點在。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指數型基金的出現造福了當今散戶投資人可以用極低的成本做到簡單的分散投資,想分散多細就分散多細,在幾十年前甚至沒有這麼方便的投資工具可以用,想積極投資的人們還是需要去選擇主動型基金或是研究個股自己做好分散風險的功課。
而關於指數型投資,從台灣投資美股的 ETF 其實還有一些像是外匯風險、雙重課稅成本等問題都沒深入研究過,雖然總是覺得台股的 ETF 內扣費用很高,但是否把這些問題考慮進來後其實也是差不多的呢?
扯遠了,回到這本書,其實這本書除了提到指數型基金的好處外,也提供了追求「單純」、「長期」、「堅持」、「少即是多」的投資哲學,其實可以說跟前面的《投資前最重要的事》的概念蠻接近的,甚至在本書第十九章尾也有引用班・卡爾森書中的內容。
在鐵人賽寫這本書還是看得有比較匆促一些,所以裡面有一些細節都沒能好好咀嚼與思考,雖然能大概抓到目前理解的重點,但可能沒能看到更多的細節,之後有興致的話再回來重讀這本書細細體會吧,之後想來看像是這次原本開頭說的要看的《反脆弱》或《投資金律》了。
究竟會不會看呢,我也無法準確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