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第 12 屆 iThome 鐵人賽

DAY 26
0
自我挑戰組

持續 x 學習系列 第 26

刻意練習 Tips:搜尋關鍵字與問問題

  • 分享至 

  • xImage
  •  

在 project-based 的學習中,學習者常常需要「搜尋」資料,這裡的搜尋是指用 Google 找材料。通常有以下階段:

  • 透過搜尋,理解現象的背景或成因
  • 蒐集人們的談論,瞭解癥結點與解決方案概念
  • 尋找解決方案的實作(最後的答案)

我們發現,學生常常花費至少 3~5 個小時,在網路上東看西看,卻沒有任何的結果。因此被弄得很挫折,事後抱怨實在太浪費時間。

後來,在出這種研究作業之前,我們會先確認「從問題到答案」之間,有至少一個可行的搜尋流程。將搜尋流程事先公布給學生以後,狀況有些許好轉。但整體而言,有一定比例的學習者,不管在哪一個流程階段裡,他都只想找到「現成答案」。

要如何給提示但不給答案,最後要讓他自己找到答案,這件事令我們苦惱很久。

今天和各位分享「搜尋」的練習流程,若有任何想法,歡迎切磋討論。

選擇情境

會需要搜尋,通常你在學習中卡住,遇到看不懂的關鍵字,或者在解題時不知從何著手。

總之,需要先有某個主題,主題聚焦一點會比較好,例如,舉例來說,你正在學寫網頁,想要做一個搜尋功能,但你不知道要怎麼設計搜尋功能中「字串比對」的邏輯。

如果能說出「字串比對」四個字,會比較容易,但如果你心中沒有詞彙,也可能會說出「用關鍵字篩選資料」之類的,比較描述性的句子。

總之,只要有情境就能開始。

刻意練習時建議情境不要選太難,需要是你不會的題目,但題目範圍小一點比較好,如果是真的要做產業研究那種就有點太大了,困難點太多,很難專心提取和「搜尋」有關的經驗。

成功機緣

第一次嘗試時,還是要靠自己胡亂碰撞,所以說例子不要選太難。

總之,在一番摸索後,你找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作業也做出來了。

搞定作業之後,回頭來 reflect 這次的成功經驗。

如果沒有獲得「成功經驗」,就比較難針對「搜尋」來進行 reflect,因為無法比較問題出在哪裡。(高階技能的刻意練習,第一次的成功經驗多半需要靠自己 try-and-error。)

回顧與發現

有了成功機緣之後,回頭去把瀏覽器的搜尋歷史記錄打開。

看著自己每個階段在 google 搜尋框裡下的關鍵字,誠心誠意地回想看看,當時的你,到底在尋找著什麼呢?

定義「行得通」模式

首先先尋找「成功」的模式:

  • 總會有一個問問題方向的關鍵轉折,帶你找到「對的資料」,最後才有「成功機緣的到來」
  • 這個轉折是怎麼發生的?是關鍵字變得更精準、更具體嗎?還是問問題的方向改變了呢?
  • 自己詮釋「行得通」的理由,然後以後就這麼做

定義「行不通」模式

另外也看看「成功」之前的狀態,也就是在上述轉折前,為什麼前面問的問題會無效?可能會有幾個狀況:

  • 剛開始問問題的角度,都希望找「現成答案」,結果資料要嘛很淺要嘛太深
  • 剛開始還不瞭解術語,所以經歷一番摸索之後,才聚焦出更好更精準的關鍵字,得以深入下去

⋯⋯總之這邊也是自己詮釋一番,產生自己的見解。

小結

大概就是這樣。

Searching 這個技術的核心是「問問題」,絕對不是「查字典」這麼簡單。

雖然看起來好像是一系列「找資料」、「閱讀資料」的動作,常常聽到有同學說自己「看材料比較慢」,或「理解力不夠」才會看不懂材料。

事實上,即使是理解力佳、閱讀快的同學,還是會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消化資訊。只是在過程中,保持問問題的靈敏度,能夠即時覺察自己問問題的角度,並且予以修改,才有機會找到「對的答案」。

總之,在學習的過程中,建議大家可以偶爾停下來,研究自己的搜尋關鍵字,研究自己問問題的過程,嘗試看見自己的模式。

一開始需要刻意嘗試幾次,抓到感覺之後,之後會慢慢變成一種內在的思維習慣。

與諸位共勉之。


上一篇
一聽就懂的學習內容
下一篇
控制注意力:正念練習
系列文
持續 x 學習30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