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1 iThome 鐵人賽

DAY 2
0
IT管理

我們與敏捷團隊的成長系列 第 2

溝通這回事:個人經驗篇

  • 分享至 

  • xImage
  •  

前言

Hi,鐵人賽第二天,跟大家聊聊溝通,預計會陸續寫幾篇相關的主題,今天來分享平時的觀察。

在敏捷思維當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是個重要基礎,敏捷宣言第一句「個人與互動重於流程與工具」也傳達了強烈訊號。在這互動過程中,我們該如何保有效率,章顯 Scrum 的「尊重」與「勇氣」價值觀,達成有效的溝通?讓我們看下去。

了解你的溝通對象

溝通是雙向的,彼此產生思想上的交流,了解溝通對象是基本功。可以依自己的觀察進行簡單的分類,以對象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對話

這個道理很簡單,但很容易忽略,我們可能都看過周邊一再返覆的無效溝通,甚至這是部分讀者的日常。讓我們從一份空白文件開始,寫下你的觀察,從「對方是個…」與「我應該要…」來發想。

例如:

對方是個… 我應該要…
慣用數據理解世界的人 給予具體數字,或說明為什麼沒有數字
喜歡了解事情原委的人 給予完整的前後事件說明、故事發展
正名魔人 用「他的」名詞來對談
慣用「不是」回應的人 理解「不是」並不是真正的不是,並多嘗試換句話說
慣用「對」但下一秒會轉彎的人 理對「對」並不是真正的對,避免謎失在邏輯持續翻轉的對談當中
不斷提供未來資訊的未來人 始終少了現在,反覆聚焦在現在才是重點。如果時間允許,聽完也不錯,必竟是未來的資訊嘛~
第二句就發火的人 先找出導火線,如果你就是導火線… 那換個人溝通才是上策

透過這個練習,讓自己有機會了解他人,隨時擴展自己的觀察能力。而這並沒有標準答案,是個非常自由的探索。

用對方的話語

當我們「知道」對方是誰,就較能「入境隨俗」地讓溝通更為順利。

每個人有自己習慣的用語、形容詞、名詞,在專有名詞的表達上也有自己的習慣,例如:英文縮寫、英文全稱,或以中文表達,如果你的反應容許你切換這些用詞,試著使用對方習慣的用語進行溝通,除了減少歧議,也更有親切感。

若雙方都是即時翻譯高手,你會觀察到兩套表達的詞彙不停流竄,十分有趣。

文字語調

語調(intonation) 是什麼?維基百科如此解釋:

是指說話者交談發聲的音調,即說話者依據個人心情(態度、個性),讓聲調的高低輕重音調,再附加上發聲的高低輕重音調;前者是文法上的音調、後者是心情上的音調。

文字表達上缺了語調,這很容易引起誤會。

在這通訊工具發達的年代,使用文字溝通儼然成為日常,軟體開發團隊更是如此。不過單純的文字表達通常是嚴肅的,適度使用口語化的表達會有改善。此外,貼圖與 Emoji 的使用率也越來越高,它小巧、可愛、一圖表千言萬語 (通常啦…),也能緩和氣紛。

大聲

在溝通中「大聲」會不會贏呢?現在看來機會渺茫,特別在資訊流通時代,單純大聲這種「物理」攻擊,少了合理性終究站不住腳,成為一種無理取鬧。

我想你我都不喜歡在談論過程中,音調逐漸升高、音量越趨放大,按耐不住性子,如果自己是這種效果的輸出者,不妨檢討一下,明明是來解決問題的,卻種下了更多不必要的變因。

適時切斷對話

有時候,你真的拋出了一個難題,對方很難在第一時間回答你,中斷對話是個可以考慮的選項,也讓對方能夠喘口氣。迫於形勢你可能需要對方在特定時限內提供回應,延期並表達期望的時間有時可發揮奇效,例如:「我們再想一下,2 點時再討論好嗎?」

不設陷阱

現在大家都很聰明,在言詞之間挖洞等對方跳,很容易引起反效果。或許自己會沉浸在各種優越感當中,殊不知多是早被看出套路,反而讓溝通提早破局。

這有時候會跟「引導」方法產生一些誤會,引導會透過一系列有意義的問題,試著讓被引導者逐步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而這件事情就圓滿了。但若把這個方法,用在取得引導者自己想要的答案,就是像是一種「誘導」,表現起來如同拷問一般。

點出主題與提供具體看法是比較建議的,例如:「這樣會不會讓使用者產生誤會呢?因為這邊的文字顏色太過接近了,是不是加大它的差異會比較好?」,因為有具體建議,雙方能有個著力點接續討論,這才有機會達成有效溝通。

比喻適可而止

延續前面的概念,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時常不同,標準也不同,曾經在某個地方看到一段有趣的問答,大意是這樣的:「資深工程師要具備什麼能力?他心通」,與這類似的,你可能也常聽到「通靈」一詞在軟體或設計界出現,描繪了需求不明確的情況,需如通靈般地猜想。

日常溝通也是如此,我們需要明確傳達期待,避免他人過度猜想,不要再讓別人繞遠路。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利用一些「比喻」來描述,但要知道比喻是用來加速理解,而不是加大理解的困難,需要確保例子足夠簡單、符合對方的背景,甚至需要因人而準備不同版本的比喻。

他人若不認同

看個生活中的例子,或許我們觀看了一部影片後,隨即產生了劇情無聊、導演來亂的、演員不好看、特效廉價,或許不是真心討厭,但任何一部影片背後花費的心力往往是難以想像的。如此輕鬆的「不喜歡」、「不認同」、「否定」等評價是個人主觀自由,為此他人的「不喜歡」或「不認同」對我們來說頂多是一種提醒,沒有別的了。

我們不需要專注在喜歡與不喜歡的表象上,但若還是非得做點什麼,以下或可嘗試:

  • 換位思考,找出對方想要的是什麼。
  • 評估自己的信用,是否足以說服他人、我還需要準備什麼來加強說服力。
  • 審視自己的表達方式,是否無意間遮蔽了真正的好處,反而傳達了次要的重點。
  • 他人是否在氣頭上?是否被雜事纏身?也許你該找個更好的時機。
  • 與拒絕者討論怎樣的方案是更好的,讓這個「拒絕」也帶有意義。
  • 考慮接納他人的想法,從中疊加,再造新的方案。

此外,也別讓這個害怕不認同成為你溝通上的障礙,在團隊中我們鼓勵公開表達,陳述自己想法,提供回饋給各人事物,這是支持團隊透明的重要關鍵。

後記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察方式,結果也不盡通同,在溝通、互動、交談、表達等等方面上你有想與大家分享事情嗎?歡迎在留言區一同討論。若能夠與自己的團隊一同思考,相信會帶來不錯的結果。


上一篇
我們與敏捷團隊的成長
下一篇
溝通這回事:冰山理論
系列文
我們與敏捷團隊的成長31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