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我們一同堅持到第 30 天,本篇以「團隊共生」為題,總括前述所談,萃取我認為在團隊共同成長上的著眼點。這一系列文章穿插具體與抽象的主題,從基礎慢慢疊加上來,希望大家能夠注意團隊的核心部分--「人」,而正在閱讀文章的自己也正是團隊中的一員。
在 Day 1 的文章「我們與敏捷團隊的成長」提到「團隊共生」,終於到了說明它的時候了。什麼是「共生」呢?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的記錄,共生(Symbiosis)是:
兩種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它們之間的關係包括互利共生(mutualism)、片利共生(commensalism)及寄生(Parasitism)關係,但狹義的定義僅指互利共生關係。
容我借題發揮擴,在常規的認知下,人會是一種生物,而團隊、組織、企業並不是,但彼此之間仍然會呈現出互利、片利、寄… (好啦,希望沒有這個) 的關係。由此我將團隊本比作生物一般,不斷與我們互動著;此外,成員之間同身為人,但從性格、習慣、思維方式,再到工作技能與經驗的表現上也會有許多的不同(你可能不只一次懷疑同事是不是外星人),彼此仍然需要磨合與互補,形成共生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東西是共有的,小至程式碼,大至目標,團隊成員同處一陣線一同努力著。
在「當責:概念篇」與「當責:實踐篇」我提到,當責可以為自己帶來不少好處,但這並不是利己主義的展現,僅僅只是一種強心手段,一旦自己能夠接納當責,是不是為了自己才當責就不會是重點了,把當責帶來的效益也擴展到他人身上,從利己到利他,對團隊帶來正向循環。
為什麼要合作,坊間大概有數不清的書籍告訴我們合作的好處,現實生活可能也反覆讓我們體會到對抗帶來的危害,小至學生時期的分組報告,再到當下正在進行的專案開發,我們有許多機會與他人合作,但卻不小心發展為對抗關係,結果如何?大家應該多少體驗過。
不作為也是一種對抗,團隊成員彼此之間共事自然會有些依賴關係,每人都是重要的,日常討論也好,會議也罷,當團隊需要您的意見時,不吝發言;當團隊做出決策時,給予支持;當團隊面對困難時,出手相助。覺得是多餘的提醒嗎,但我們又做到多少呢?
從一對一的合作、小群組合作、整個 Scrum Team 的合作、跨 Team 合作、跨部門合作,我們可以繼續往外擴展合作版圖,道理都是一樣的。我們也意識到,人與人之間有所矛盾是相當常見的,即便在被認為有特定解的問題上,各方成員持著迴異的想法也是司空見慣,團隊要做的也只是開放討論,心繫目標。
本次系列文章按照預想的方式進行,以四大主題進行展開,分別是:
由於鐵人賽的目錄已經完善了,這邊就不逐一加上連結,一方面也是希望讀者,即便看完文章都忘了,若能在心中留下幾個印象,那目的也就達到了,例如:從自己開始、沒有絕對的對與錯、關注基礎、實踐平衡、打破限制、合作。
此外,對於 Scrum 框架所留下的自由發揮空間,本系列文章關注在人與思維的面向上,提醒我們跳出限制,避免再把敏捷與 Scrum 弄得僵化又複雜。而其他像是技術實踐也是相當值得探討的,期待看到相關的作品。
本篇題名「團隊共生」用來涵蓋這整個鐵人賽程,對於我想傳達的團隊精神而言,也就這麼單純。
希望這一系列文章都足夠簡單且容易實踐,能夠符合寫給團隊當中每位成員所看的初衷,無論您是什麼角色、處在哪個職務,都能夠輕鬆地從自己做起,讓個人與團隊反思現況,帶來新的變化。系列文章所描述的許多東西早就存在於生活與工作當中,我們甚至還特別學習過,但事實是我們也很常放跑他們,但又放得不澈底,於是產生各種失衡與衝突。
團隊內的所有一切都是相互扶持,以創造更多的價值,讀者看到的各種技巧只是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並不需要特別糾結或在意什麼。好比我們談論敏捷,吸收各方的經驗,執行最佳實踐,不斷嘗試著各種方法與工具,一樣都是過渡期,在經歷這麼多之後,我們自己的人生敏捷嗎?還是又只是剛好只有工作上敏捷而以呢。
最後,感謝與我一同奮鬥的同伴們,無論是正在努力,還是已走向不同的旅途,你們對於團隊的貢獻不曾停止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