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講到敏捷流程裡定義的重要性,今天要跟大家介紹跟產品定義也習習相關的北極星指標。
簡單來說就是能夠定義產品成功的關鍵指標;但我覺得Sean Ellis 的解釋更精確:
“I define a North Star Metric (NSM) as the single best metric for tracking accumulated user value for a product over a time.” - 2018, SeanEllis
當在一段時間內,你覺得最能夠追蹤產品使用者價值的成功指標,就可以當作你的北極星指標。也許這樣說有點抽象,但直接看幾間知名軟體公司的成功指標,就很一目了然了。
從這幾個產品可以發現一件有趣的事,他們的北極星指標都不是關於產品有多少獲利,反而跟黏著度以及活躍度習習相關這些指標關注的都是使用者多常使用這個產品。
而北極星指標也緊扣著前篇所提到的產品定義:我的產品要幫誰解決什麼樣的需求,因為他有什麼樣的痛點?
以使用者價值為導向才是北極星的方向,公司營運及獲利的KPI則是管理階層跟業務BD的範疇了。因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尤其當使用者增加時,只有好的產品、能夠創造使用者價值的產品可以支撐得了成長的動能,而這也是帶動公司成長獲利的因素之一,也就可以理解上述那些成功的產品為何更關注創造使用者價值。
天上的星星不說話~~~可是北極星在天上,我們人在地上,這種看得到摸不到的東西,要怎麼達到?
矽谷知名成長駭客 Brain Balfour 在 Reforge 上曾經發表一篇關於北極星指標的文章 《Don’t Let Your North Star Metric Deceive You》,提到光看北極星指標太過簡化,但我認為這篇也不算完全反對北極星指標,反而提出了如果實踐北極星指標的方法。北極星指標是 output,其實是一個滯後的指標,我們應該思考的是,要有這樣的 output應該放進什麼樣的input?而透過什麼樣的行動去達成?所以 output 代表的是結果(result), input 代表的是(action)。
他也在文中實際以 Spotify 舉例,Spotify 的北極星指標是用戶聽歌的時間,因為使用者在此平台主要獲得的價值來自於聆聽音樂;於是應該要著重討論的是背後的行動:要怎麼讓使用者花更多時間在Spotify 上聽音樂?由此延伸出一系列的行動,例如個人化的音樂推薦、訂閱制、連結社群平台等等⋯。 (這篇文章底下提到獅子食物鏈的例子也非常生動)
Sean Ellis 也親自針對Brain Balfour的這篇文章進行了回覆 《Does a North Star Metric Oversimplify Growth?》,可以看看他們是如何針對北極星指標進行良性的思辨跟交流,非常推薦大家!
以上大家應該對北極星指標有所了解了,它不只是用來瞻仰,更需要地上的我們化為行動,不斷地去檢視與漸進達成!
《Don’t Let Your North Star Metric Deceive You》
《Does a North Star Metric Oversimplify Growth?》
《北極星指標:把「賺錢」從口號化為行動的橋樑》
《閒談北極星指標 North star met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