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先前的討論『[D6]瞭解公司的商業模式:使用者是誰』中,我們已經著重於瞭解誰是我們的目標使用者。瞭解使用者之後,接下來的重要任務便是弄清楚我們的產品為這群人解決了什麼具體問題。商業的核心在於進行「利益交換」,因此一款好的產品必須針對使用者的某個痛點提供解決方案。只有當產品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時,它才具有價值,才會被使用者採納。
在制定公司產品方向時,通常需要把解決使用者痛點列為首要目標。只有幫助使用者解決痛點,那產品對使用者才有使用的價值,確定了使用者的痛點後,如何從中獲取營收就是次要考慮的問題。簡單來說,我們要先弄清楚,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一旦我們明確了目標使用者,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建立人物誌,並且根據設想的使用者場景我們可以去推測使用者使用產品的動機是什麼?
舉例來說,一個34歲的男性工程師只在下雨天使用Uber。這樣,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推測他的主要需求可能是解決因下雨而出行不便的問題。
另一個例子,捷運站的盛行,讓搭乘捷運的人數增加,但有些景點或是想去的地方距離捷運站也是有一個不小的距離,這時YouBike提供了一個短程來往的交通方式,對於有些並不喜愛走路,或是熱愛騎腳踏車的人有一個解決方案可以使用。
藉由瞭解使用者的特性與使用習慣,思考產品對於使用者來說解決了什麼問題,讓使用者更願意使用產品,並且也能根據這些方向推出更好的服務或是改良的產品更幫助使用者使用。
當然這些也需要靠工程師來思考怎麼累積這些數據與分析數據,幫助公司的其他部門做出好的決策。像是行銷團隊可根據這些數據,做針對性的行銷或者活動,鼓勵使用者更加使用產品。產品團隊可以根據這些數據在去發想更多更適合使用者的功能,來幫助使用者進一步解決問題。
所以工程師更需要有商業思維的概念,不僅專注於產品開發,更應該去思考如何放大產品的價值,不一定都是只有面對客戶的單位才有辦法去做,工程師也能去思考怎麼利用數據來分析放大價值。
對使用者痛點的深入了解,使我們在產品開發階段能夠作出更明智的決策。具有解決使用者痛點價值的功能或改進應當被優先考慮,而相對不太重要的項目則可以暫緩。這樣就能開始從只是被動接收需求的一方,開始轉變為思考什麼功能是有價值的主動方了。
瞭解產品如何解決使用者的問題,不僅可以確保公司走在一致的產品開發道路上,還可以在最需要的時候為使用者提供最有價值的服務。這不僅會增加使用者對產品的依賴,也會進一步提升公司整體的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