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經驗裡,應該有不少情境會讓我們估算一件事情完成要花多久,比如說路程、寫完一份作業、做一個 Task、寫一篇鐵人賽文章(?)。按照慣性,通常會估算時間去回答這樣的提問。
但很常發現,這個時間通常都不太準。比如說,我原本估算我今天只要耗費 90 分鐘的時間就能寫完四個主題的鐵人賽,但我現在才正在第三個主題。過去的種種經驗裡,除非我們估算的那件事,是一件重複性且發生很多次的事情,我有過去做同一件事情的時間可以參考,不然估算出來的時間都不太準。
其實人向來不太擅長做絕對估算,不只時間,可能包括距離、大小、高度。要估算到一個大樓大概幾公尺、這個人大概幾公分,估出來的數字大概都沒辦法太精準。
但是相對的,我卻能夠很輕易的識別 A 比 B 高、在地圖上台中到屏東的距離,比台中到台北的距離遠、X 大樓大概是 Y 大樓的 2 倍高。這就是一個相對估算的概念。
所以在估算待辦事項時,事實上每個人都很難給出做完該件事需要花多少時間,更遑論面對該事項每個人的經驗、需要技能的完整度、熟悉程度都不太一樣,就算認定是同樣的範圍,估出來的時間也會不同。
所以在估算時,我們會用相對客觀的「工作量」來作為評斷標準,其中簡單的做法是指評斷複雜度,比較多元的方式則是考量複雜度、重複性、風險三個維度。
而估算時,則會將這些待辦事項概率的分 3 - 5 個級區,且為了方便識別,會為這些級區使用 T-Shirt Size 來命名:XXS、XS、M、L、XL。假設 Item A 是放在 M 級區,而 B 明顯比 A 大,就會放在 L。如果 C 比 A 小,那就放在 XS,但如果 D 比 A 小,又明顯比 C 大,那可能就會將 C 改為 XXS,D 改為 XS,大概是這樣:
每次估算新的 Item,我就將它與過去的 Item 比較,我就大概對其工作量大小有一個認知。接著我再依過去每週能夠認領的工作量大小經驗,以及處理這些 Item 我會用的技能的熟悉度,大概就可以推斷出我能認領多少來做了。
但切記,估算時一定要保持相對估算的方式。不能因為過往做 XS 都只要一天,所以就將大概只需要一天的 Item 估算成 XS,這樣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