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我說明了關於 吃吃記帳 的基礎構想。接下來,我需要了解目標使用者 (Target Audience),以確保後續的設計是根據使用者的需求展開的。
在正常情況下,我們應該要進行詳細的市場調查、使用者訪談等等,不過這只是個人的side project,所以我將以「自己」作為主要的使用者,來進行模擬、假設。
雖然主要使用者是我自己,但不能完全依賴直覺,因為「我」本身也可能包含不同的面向和需求,這樣比較難客觀地思考。所以,我決定先擬定一個簡單的人物誌,並參考了身邊背景相近的朋友,塑造了米米這個角色。
人物誌的內容,可以簡單也可以複雜,具體的角色資訊,要根據產品的性質來決定是否添加。
經過考慮後,我設定了以下資訊:
我認為職業、興趣愛好未必與影響產品的使用方式有關,但是這些資訊可以讓米米這個角色更真實,讓我能夠有效的想像、理解這個人物。此外,我決定不限定使用者的性別,期望產品能保持中性,吸引不同性別的使用者。
在撰寫 Persona 時,我遇到了一些挑戰。雖然我參考了幾個常見的範本,但在實際填寫時,發現很多欄位的描述相似,不確定該如何進一步區分和定義。經過與AI多次討論後,我得到了以下結論:
特別是需求和期望的區別,需求是使用者解決問題所需的功能或服務。例如,米米需要一個方便記錄飲食的工具,因為這是實現「吃得更健康」目標的必需品。
期望則是使用者對使用體驗的期望,可能包括產品的易用性、價格、隱私性等細節。例如,米米希望工具使用簡單,不引人注意,且費用合理,這樣他才能長期使用。
透過這些釐清,我對 Persona 的撰寫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讓我能更加全面地想像並理解使用者的需求與痛點。
接下來,我將根據米米這個角色來撰寫使用者故事(User 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