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4 iThome 鐵人賽

DAY 1
0

我們其實擁有進入全球市場的潛力,但許多人不知道如何開始,或擔心自己不夠格,本系列文章即是希望讓您知道跨足海外工作是有跡可循的。

常見的場景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40915/20140087gJ9ZZtLrws.png

「不知道該不該出國?」
「出國工作,要去哪?」
「想出國,但怎麼開始?」
「想出國,能力/英文可以嗎?」
「想出國,但太晚了,年紀太大了?」

在跟身邊朋友聊時,每當提到「出國工作」都很容易遇到類似的問題。自己在順利拿到第一份 Offer 前也是不太確定,我真的有機會、或我真的夠格拿到國外的工作嗎?本系列文章即是希望讓您知道跨足海外工作是有跡可循的,方法脈絡上則是將我自己求職中的教訓、與教練的學習,以及協助親友和 mentees 求職的過程,脈絡上是善用「數據」來回應我們自己的挑戰。其實所有問題,包括要去哪、夠不夠格、有沒有機會甚至是需不需要唸書,都是可以透過數據來告訴我們答案的。

這系列方法因應鐵人賽,會主要專注在以軟體工程師舉例,但相關只要是海外職缺、需要大量投遞的都可以應用,包括 Data Scienst、 Business Analyst、 Project Manager 等都行。當然不敢說這套方法是萬靈丹能解百憂,不過可以敢肯定的是這系列絕對能大幅協助您往前。

關於我:一名軟體工程師與教練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40915/20140087oULWN62M0H.png

一路在台灣學習、成長、工作,過著平凡而穩定的生活。直到 2020 年,目睹朋友以我三倍的薪水,卻只需投入我三分之一的工時,讓我下訂決心尋找海外的工作。

作為一個非資訊科系出身的人,一開始的投遞我毫無方向,什麼職缺都嘗試投遞,包括商業分析師、軟體工程師和專案經理。經過無數次的嘗試,最終收到了一些 Offer。支援簽證的工作中,以 Amazon 的職位薪資最高,最後就接受了。從開始求職到入職,整個過程歷時約九個月。

然而,這段海外轉職的旅程並非一帆風順,每天心情都起起伏伏,彷彿每天都在坐雲霄飛車。每當收到正面回應都欣喜若狂;但只要在面試中答得不太順,就會陷入連續數天的沮喪和自我懷疑。每天都在思考是否該放棄。最終,我意識到找到適合自己的求職節奏是多麼重要。這也種下了我成為教練的種子,幫助他人在求職之路上找到合適的步伐。

在閱讀了大量文章,尋求多位 mentor 和教練的指導,並深刻反思了自己的多次慘痛既訓後。最終總結出一套有明確數據支持的「量化求職」法。運用這套方法,已經成功協助約兩百位學員在九個月內找到海外工作。這並非什麼驚天秘笈,但希望分享出來,造福更多有走這條路的人。

Note: 個人喜歡看數據,在科技業這也是很適合鍛鍊的技能。文章中相關的數據都會用中括號表示 [連結來源],然後連結放在最下面。

為什麼要找海外的工作?

清晰自己的為什麼,能更好地幫助我們做選擇。在海外工作,特別是歐美,通常可以有以下幾個好處,但對應也有一些挑戰。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40915/20140087GTxtmRWaTv.png

  • 得到更好的待遇

基本上指的是總薪資(Total Compensation),台灣軟體工程師的平均薪資排名 42 [1],當然相對坊租/物價與稅低,可支配所得的排名會相對高一些,排名第 22 [2] 。有人說但國外生活費也高,我自己對這邊的解釋是,收入三倍、成本也三倍的同時,存款也會是三倍,如果是為了存錢,那更應該要試試看。

  • 擁有更多的生活時間

「勤」在亞洲是被推崇的文化,但以歐美來說通常工時不會那麼長(當然細節要看團隊)。平均來說台灣工時是 1.16 倍 [5],當然我自己體感是台灣工時更長,特別是在高薪的行業。當然多的生活時間不代表生活品質,至少在歐美蠻常要拿來通勤、買菜與煮東西,外食金額高就相對不普遍。

  • 體驗不同的文化

這相對難以量化,但也更無價。自己在遊牧時實際去一些國家生活過,會破除想像與神話。像是在瑞典住了兩個月,挺喜歡那邊的社交與社會福利,但冬天真的太冷不能在外跑步,以及食物上我只有喜歡馬鈴薯,相對就挺扣分。

  • 突破職涯的瓶頸

亞洲的文化相對對「熟齡工作者」相對不友善,將近 80% 的高年級實習生(> 45 歲)會感受到年紀歧視 [3],而美國則大約是 25%[4]。我自己這邊重點放在高齡的獨立貢獻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在歐美比較能被接受,Linkedin 上也可以觀察到待在 IC 不升 Manager 在國外的案例比例多過於台灣很多,轉往管理職如同轉職,但在亞洲相對對高齡工程是更不友善。

以上是我自己覺得主要的幾個原因,我想你會有你的原因。當然,留在台灣也很好,畢竟這是養育我們長大且希望持續貢獻的土地。我自己是鼓勵先出國,至少個人身邊案例沾沾洋墨水後回到台灣是能被接受甚至敬佩的。

對應您可能有些限制條件,包括家人健康、年紀等,這些我們之後會細節聊。我自己很在意家人,所以選擇在三十上下的年紀出國,也是父母還能來走走的年紀,再大可能比較不容易搭乘長途飛機等;同時越年輕也民分數也通常較高。我自己是預估四十上下回到台灣,屆時更靠近家人一些。

知道原因、有動機後,大家通常還是會面臨一些挑戰。而這也是這系列文想要 address 的部分。

海外求職的三大挑戰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40915/20140087EzaHiEDszS.png

  • 方向不清晰

許多人在考慮海外求職時,往往不知道該將目標鎖定在哪裡。是選擇科技產業蓬勃發展的美國,還是生活品質較高的歐洲國家?或者是語言文化較為接近的亞洲鄰國?缺乏對各地市場需求、工作環境和生活方式的了解,使我們在決定方向時感到困惑。

  • 資格不確定

自我質疑是求職路上的常見障礙。我們可能會擔心自己的專業能力是否達到國際水準,英語能力是否足以應付工作需求等,抑或是非相關科系畢業的背景,是否會影響我們的競爭力?這些不確定性常讓人卻步,害怕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無法脫穎而出。

  • 步驟不瞭解

即使有了明確的目標和自信,許多人仍然對求職的實際步驟感到陌生。不知道如何寫出符合國際標準的履歷和求職信,不清楚海外公司看重哪些技能和經驗。對於面試流程、簽證申請以及文化差異等方面的資訊缺乏了解,讓整個求職過程變得複雜且令人卻步。

善用數據來克服挑戰

接下來的系列文章中,會分享有哪幾個數據的追蹤會是關鍵,又要怎麼搜集相關子數據來支持論述。預計會主要涵蓋以下內容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40915/20140087tZ75cJzPui.png

  • 制定明確目標

透過更多人對話、尋找 Role Models 與限制條件(專業、年紀、家人、費用、簽證等)等數據,來明確求職方向和目標國家或城市。

  • 熟悉海外求職流程

包含學習如何撰寫符合國際標準的履歷和求職信(哪些資訊有必要)、了解海外公司的面試流程和常見問題,以及研究目標國家的簽證要求和工作許可流程等。

  • 監測求職現況並調整時間分配策略

藉由求職的關鍵數據來得知自己目前的求職現況,是該加強投遞量、或 Linkedin connect 人、還是要繼續優化履歷、要不要寫推薦信、加強作品集,抑或是何時該練面試(LeetCode)或哪些能力要加強等,其實都可以透過數據來回答。

  • 探詢求職配速

求職是大多數人都會面臨的過程,海外求職特別容易有挫折,可能自認萬無一失卻頻頻沒收到回應,抑或是面試結束後滿腦子想怎麼回應會更好。過程中最不建議就是 burn-out 一直訓練,如何找到合適的節奏會是這趟旅程帶給我們人生的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小結

跨足海外工作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透過系統化的方法和數據分析來實現的目標。希望透過本系列文章,為您提供清晰的脈絡和實用的建議,協助您一步步邁向海外職涯的成功。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40915/20140087Zv4lHWVYpv.png

如果您有興趣持續追蹤並交流,歡迎關注系列文,或進入 Facebook 交流群成為創始會員XD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data.driven.oversea.career
通關密語:量化求職

Reference


下一篇
更有效地找到國外工作的量化求職指標:投遞量、回應率、面試率與 Offer 率
系列文
量化求職法:用關鍵數據追蹤並優化求職策略,提升跨國求職成功率12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