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文章中,我簡單介紹了我的背景和這個兒童任務管理平台的開發契機,以及我如何透過 Vibe Coding 的方式開發整個專案。今天,我想聚焦在這段開發旅程中陪伴我完成任務的幾位 AI 協作夥伴,分享它們各自的角色、分工,以及我對 AI Coding 工具快速演進的觀察與反思。
我是在專案初期發現 Augment 這款工具的。那時正好還有一個月的免費試用,對我這種利用業餘時間開發專案的工程師來說,是個非常誘人的契機。在試用期間,我幾乎全力投入,完成了整個平台的基本核心功能與 UI 架構。
可以說,在專案初期架構頻繁變動時,Augment 提供了大量靈感與可執行的程式碼方案,在使用者流程、UI 設計、雲端整合與前後端邏輯方面表現良好。可惜試用期結束後,50 美元/月的訂閱費對非全職開發者來說略顯負擔,因此我選擇讓另一位資深 AI 協作夥伴接手後續任務。
其實我從去年十月就開始使用 Cursor,對它的操作邏輯並不陌生。Augment 試用到期後,自然由它接手成為主要開發環境。雖然 Cursor 的整體體驗流暢度略遜於 Augment,近期也不少人反映各種問題(例如「降智」、「卡住」、「定價變動」等),但只要掌握以下關鍵原則,仍然可以獲得不錯的開發效果:
這些策略有助於提升 AI 對上下文的理解能力,減少偏離原意的狀況。最近 Claude Code 也支援 Windows 開發環境,有機會我也想試試看實際效果。
如果說 Augment 是主力開發員,Cursor 是穩定的維護者,那麼 ChatGPT 就是我整個開發過程中的 高級顧問,偶爾還身兼 視覺設計師 的角色。
當我在開發中卡關、迷失方向時,我會暫停下來,轉而與 ChatGPT 進行深度對話,重新梳理下一步的路線與優先事項。
實務上,我的操作邏輯是:
由於 ChatGPT 的 Plus 訂閱並未續約,而我目前也暫時沒有大量圖像產出的需求,因此有時遇到 ChatGPT 達使用上限或答案不理想時,就會請 Grok 或 Gemini 來接替。目前這兩者的綜合表現雖未超越主力夥伴,但在許多任務中也能給出有價值的建議,有時候我甚至會同一個問題,輪流詢問各家 AI,彙整出一個最合理的結論。
現在的 AI Coding 工具層出不窮、競爭激烈,像是最近 Kiro 的 Spec 模式、Claude Code 的 Multi Agents 機制都令人耳目一新。雖然每一套工具都各有設計理念與專長領域,但我目前個人看法是:
只要是基於 Claude 4 的工具,體驗大多不會差異太大。
與其不斷嘗試新工具,我更傾向於:
畢竟,AI 工具目前還是以「輔助」為主,最終的決策與品質把關,仍需仰賴有經驗的開發者。
這次專案讓我深刻體會到,AI Coding 工具雖然強大,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與它「合作」的能力。透過不斷嘗試、反覆溝通,我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使用節奏與策略,也逐步打造出這套兒童任務管理平台。
下一篇文章,我將繼續分享我在技術選型上的思考過程:為何選擇 Firebase + PWA + React,以及我如何在技術茫茫大海中選出一條最適合自己的開發路徑。
敬請期待下一篇《我如何選定開發技術:AI 協助下的技術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