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慣老闆日記》發刊文:從 Vibe Coding 到軟體工程,我為什麼要參加 IT 鐵人幫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渴望成為 AI 慣老闆的心願
最近我開始瘋狂 Vibe programming,一整天沉浸在 Replit、Cline 和各種 LLM prompt 中,像回到當年剛開始寫 code 的熱血時光。重新變回一個 builder 的感覺,說不出的開心。但愈寫愈深,卻愈覺得心裡發毛:我好像又在踩坑,而且是踩回那些我以為「AI 會幫我自動跳過」的老問題。
這些心得我決定要整理成一系列日記,正式參加 IT 鐵人幫比賽,也算是對自己的紀錄與反思。希望能讓你少走幾條冤枉路,或至少,在燒錢時知道自己在燒什麼。
突然理解 Joe Justice 提過的「Tesla 一天一個 sprint」不是神話,是真的 doable。我一天就能幹完以前兩週的事。靠的是什麼?是 prompt、是 LLM、是 Replit 的 preview & deploy 按鈕,還有我那張信用卡。
一開始,我完全是「靠感覺寫程式」派,不追原理、不補底層,純 trail & error 式的丟 prompt、丟檔案、叫 AI 幫我改樣板。結果還真的有模有樣,像請了一個不抱怨的工讀生。
直到 codebase 長到三個 service、五個套件、十幾個共用模組時,一切崩潰。Cline 的即時監控像心電圖狂跳,token 在飛、quota 在縮、錢在燒,我終於意識到:「好 vibes」其實是刷卡刷出來的。
當我開始寫《AI 慣老闆日記》,不是想耍廢,而是提醒自己:AI 工具的效率與金錢,緊密連結。你不優化,你就虧錢。
過去那幾天,每開一個新對話我就貼整包檔案樹、設計 guideline、naming convention、workflow、DoD 通通餵下去。LLM 有耐心讀完,但 quota 沒耐心等你。然後我才懂:不是 LLM 不夠聰明,是我餵得太亂太多太沒秩序。
我開始學習「寫給模型看的說明文件」,在 repo 頂層加一行一句的 project overview,模組功能、資料流向、坑點、設計緣由,全部濃縮進 TL;DR。然後 diff 為主,context 為輔,一次只給必要訊息。像從吃到飽變成 omakase,剛開始不習慣,但看到 token 用量穩下來的那一刻,一切都值了。
設計結束寫設計摘要、新模組補一句說明、PR 前自動產生變更摘要,這些動作其實都是在「訓練自己」:如何讓資訊同時給人與 AI 都好吸收。也更接近我腦中那個 AI 輔助開發的理想場景。
幾個踩雷提醒,也分享給跟我一樣正在 Vibe 上搖擺的你:
Claude code、Gemini CLI、Code Interpreter 這些工具不斷變強,但只有一件事是我們能掌控的:如何讓知識被整理好、被壓縮、被摘要得可被處理。
這也是我為什麼要參加鐵人賽:不是炫技,而是透過紀錄與反思,重新梳理「做事的基本功」,讓 AI 不是變成錢坑,而是讓我們的開發體驗升級的跳板。
希望這一連串的《AI 慣老闆日記》,能讓你帶走一些:Vibe 不只是爽感,還需要 discipline;AI 不只是幫手,更是老師;而慣老闆,要先學會怎麼交接、怎麼節流、怎麼寫得清楚再叫別人幫你幹活。
祝各位都有好 vibes,跟更小的帳單。
看到你的分享我才知道平時的伎倆之一叫做"Vibe coding",我很喜歡chatgpt中project的功能,包含前前提要,參考資料與提示都可以先餵給他,再來做更精準的編寫生成
歡迎在這邊追蹤 https://www.facebook.com/CloudMesh 相關討論
已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