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一句話生網站:成功幻覺與 MVP 思維】
貝老闆(興奮):「小可!我昨天聽到有人介紹 Replit 看到一個超猛功能,只要打一句 prompt 就能把網站生出來!我已經跟客戶說晚上要 Demo 給他看,我一定要搶到這個案子!!」
小可(扶額嘆氣):「等等?Demo 給哪個客戶?你什麼時候又去接了個案子?而且這畫面只是 Prototype,沒有資料庫、沒有真實資料,按鈕都是假的耶⋯⋯?」
貝老闆:「沒關係啦!畫面先做出來就有成功感,其他 AI 會幫我們補的!」
晚上八點三十分,貝老闆果真拿到一個看起來有模有樣的 landing page:看起來很專業、按鈕會發光,還自帶 Contact 表單。但是他越來越覺得不對勁:
1. 表單按下去只會 alert 「Message sent!」,後端根本不存在。
2. 沒有登入流程,語系只有英文。
3. Google Analytics snippet 被 hard‑code 成別人的 ID。
小可無奈:「老闆,這頁面只能拿來截圖用吧……他後端有做嗎?」
貝老闆瞬間沒了底氣,只好撥電話給好威:「兄弟,搞砸了!怎麼辦? 人家不是說 Replit 可以打字就可以生成網站?」
好威解析(被貝老闆緊急召喚)
好威(電話那頭,冷冷吐槽):「AI 把『視覺原型』包成『成品』,你們就以為完成了。真正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要能:
.解決明確痛點(Problem–Solution Fit)。
.收集可衡量的使用者數據(Learn)。
.用最少成本迭代(Build–Measure–Learn)。
一句話生成的頁面頂多是 Prototype——讓你『看得到』;但能不能收款、寫入 DB、追蹤指標,AI 不會幫你想。你有跟他討論你的需求,以及完整功能是什麼嗎?跑得越快只是離目標越遠。」
--
🔍 概念拆解
1️⃣ 成功幻覺 Success Illusion:視覺完成度 ≠ 商業完成度。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 Replit 或類似「一句話生網站」的工具時,會被炫目的介面迷惑,誤以為「網頁跑起來」就代表產品已經 ready。其實那只是前端殼:表單送不出、資料無法儲存、甚至沒有權限控制。一旦真正上線,使用者沒有得到價值、後端報錯、金流串不起來,你的產品便瞬間原形畢露。成功幻覺的本質,是把討喜的 UI 感受投射成商業成就,而忽略了背後的營運與技術責任。要破解這幻覺,必須回到商業指標——流量、轉換、留存——去檢驗「看起來」與「能賺錢」的落差。所以再開始產生網站前,不如先跟你的 ChatGPT 討論你的需求和目標,產生一個更完整的 design document.
2️⃣ Prompt 驅動開發 Prompt‑Driven Dev:一句話快速生碼,但仍需工程評估與測試。
Prompt‑Driven Dev 的魅力在於縮短從想法到雛形的距離,讓創業者可以先看到「Demo 效果」。然而,LLM 生成的程式碼多半以「可執行」為首要目標,並不在乎可維護性、效能或安全性。舉例:它可能硬把 API key 寫死在程式裡、拿 public CDN 的 JS 串第三方服務,或忽略 XSS、SQL Injection 等漏洞。若沒有資深開發者的 Code Review 與 CI/CD 檢測,這些隱藏炸彈就會在產品成長期全面引爆。換句話說,Prompt 只是快速開槍,而工程實踐仍需瞄準、校正、保養槍枝,更多呢內容後續可以參考 CLAUDE.md 和 .clinerule 的教學文件,把哪些東西必須要注意的都寫上去。
3️⃣ MVP 思維:選擇「最小且關鍵」功能,先驗證假設,再漸進擴張。
Minimum Viable Product 的核心不是「最少功能」,而是「最小可驗證的商業假設」。例如,你想做時間追蹤 SaaS,真正需要驗證的也許是:使用者願不願意每天開啟並輸入工時?那麼 MVP 可能只是一支 Google Form 加上每日提醒 Bot,而不是全端 App。若使用者連表單都懶得填,你就得回到需求挖掘,而不是急著把 Replit 生成的花俏面板上線。MVP 思維要求我們用最少資源蒐集關鍵數據,快速淘汰壞點子,保留好點子,再投入重工打造。
💡 Takeaways
• AI 是加速器,不是導航。先釐清方向再踩油門。
LLM 與自動化工具就像賽車的增壓引擎,能讓你在短時間產生大量功能,但方向盤——也就是商業策略——仍掌握在產品團隊手裡。若連市場、客群都未釐清,就直接把速度拉到極限,結果往往是「高速迴轉」:衝刺了一圈,回到原點,浪費資源。聚焦目標、設定里程碑,再決定何處需要 AI 加速,才是真正的智慧駕駛。
• MVP ≠ 最陽春版;而是能驗證核心假設的「最小可行實驗」。
許多人把 MVP 誤解為「功能極少」,於是把所有好點子都往後延,結果推出的東西對使用者毫無吸引力。真正的 MVP,應該像科學實驗:先提出假設(例如:使用者願意付費升級),再設計能驗證假設的最小系統(例如:付費功能 Lock、升級按鈕指向 Stripe 測試頁)。只要實驗數據能回答關鍵商業問題,即便 UI 粗糙也是成功;反之,豪華界面卻無法驗證假設,就不是 MVP,而是浪費。
• 「看起來能用」與「實際能賺」只差一個資料庫、一段驗證流程,以及面對真實數據的勇氣。😉
Demo 頁面不需考慮資料一致性、權限管理、備援架構,真正進入商業化才會暴露這些複雜度。企業常因畏懼真實數據而逃避上線,將產品停留在永遠的 Beta 階段。但只有把資料存在 DB、行為追蹤、A/B 測試跑起來,你才能知道功能是否有價值。DB 代表可驗證的事實,驗證流程代表持續改進的節奏,而勇氣則是面對「客戶不買單」時,快速調整甚至砍掉重練的決心。
🔧 Replit Prompt 範例
(貼給 Replit AI,即可快速產生可編輯專案)
Create a bilingual with i18n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 English) landing page for a time‑tracking SaaS.
Must include:
1. Hero section with CTA button.
2. Pricing cards (Free / Pro / Enterprise).
3. Contact form posting to /submit endpoint (placeholder).
4. Tailwind CSS; responsive; dark‑mode toggle.
5. Separate config.js for environment variables.
6. I will give you the GA track number, you need to add.
7. Make sure implemnt backend and data can store on memory first.
➡️ 輸出後立刻檢查:後端路由、環境變數、i18n 切換與 GA 追蹤碼是否留空;別讓幻覺變成技術債!
📝 今日提問
你最近是否也因為 AI 自動生成而產生「完成了」的錯覺?留言分享一個你踩過的幻覺坑,或者試試上面的 Replit Prompt,看看還缺哪幾步才能成為真正 MV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