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技術的進步,讓企業在日常營運中能夠更高效地處理大量資料分析、流程自動化、客戶互動甚至是內容創作。許多過去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的工作,如今透過 AI 就能迅速完成。然而,在經營一間公司時,有些決策與價值塑造仍然必須由經營者親自承擔,因為這些決策本身最終的責任人,就是經營者。
以下三個領域,是 AI 可以輔助,但無法取代經營者責任的核心任務。
AI 可以協助分析員工滿意度調查、用情緒分析相關的技術分析內部溝通情況,甚至提出改進的建議。然而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與行為準則,必須由經營者親自建立與傳遞。文化不是一份文件,而是經營者在日常決策、行為示範以及用人選才中的一貫表現。
如果經營者只是將文化交由 AI「生成一套制度」,卻缺乏實際行動,甚至中間沒有任何調整或是改變,很快的文化變成只是一種口號而已。
AI 能夠根據市場數據、競爭分析與顧客行為,提供定價模型與模擬情境,幫助經營者看清不同價格策略的可能結果。一個好的定價是透過良好的策略所選擇出來的。企業獲利天經地義,但是怎麼設計出好的價格,讓收入大於支出是不容易的,即便銷售能力強,或是營業額很高,一但成本無法有效下降或是成本高於收入,長期下來對企業經營是非常不良的。它需要結合經營者對公司長期目標的判斷與風險承擔。AI 可以告訴你不同價格下的盈虧預測,但決策權必須掌握在經營者手中,並由經營者承擔成敗。AI 可以分析怎麼樣的價格合理,但是 AI 目前無法走入現場判斷狀況如何,也許某天 AI 能幫我們到現場蒐集資料時,就可以以它的一些角度判斷哪個機率(因為目前生成式模型都是機率輸出的結果)較為合理。
AI 可以參與產品設計過程,分析顧客需求、預測市場趨勢,甚至自動生成初步的設計方案。然而,最終的產品與服務應該帶給客戶什麼體驗,這是一個我們希望帶給客戶的成果,而非 AI 給的。
經營者需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希望客戶在使用產品時感受到什麼?我們想在市場中扮演什麼角色?這些問題的答案必須來自經營者對品牌使命與願景的詮釋,而 AI 只是輔助將這些理念轉化為可執行的方案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