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用雲端服務的時候,大家常常會被一個迷思吸引:「雲端很省錢,隨用隨付!」。但現實往往殘酷,很多團隊上雲之後才發現,帳單居然高得嚇人,甚至比買機器還貴。到底錢花在哪裡?這篇我整理幾個最常見的坑與案例。
有些人以為 Cloud Storage 或 S3 很便宜,「反正一 GB 幾毛錢」。結果有一天系統被 DDoS,攻擊者不停請求同一個檔案,讀取流量直接飆破幾 TB。
建議:
最經典的案例:測試環境開了 VM,做完 demo 就忘了關,結果一跑就是一個月。
GCP、AWS、Azure 都是以「開機時間」計費,閒置也會算。
Disk、IP、負載平衡器等周邊資源也會持續收費。
建議:
很多人只算 VM 或 Storage 的錢,卻忽略了「網路費用」。
跨區(region)傳輸、跨區域流量、對外 egress,都是額外收費。
例如同一個系統跨兩個 region,內部 API 不停互調,光流量就能把帳單養胖。
建議:
系統設計要考慮「資料與運算共置」,減少跨區流量。
善用 VPC Peering、Private Link 等內網連線方式。
Snapshot、Log、BigQuery、Image Registry 查詢結果這些「小東西」,放久了也能變大魔王。
建議:
很多人剛開始用雲端時,以為「免費額度」很夠用,結果一過 12 個月試用期,系統直接進入「計費地獄模式」。
建議:
很多人以為上雲端就能省錢,但其實帳單爆掉的原因超多,不只是被 DDoS 打爆流量、Cloud Storage egress 飆高,或是忘了關掉 VM、IP、Load Balancer 在那邊默默燒錢,連 log 蒐集過頭、BigQuery 查詢沒加限制、K8s request 開太大,都會變成隱形支出。更別說那些快取沒設、snapshot 沒清、冷資料硬是放在 SSD、測試環境建了沒收尾,全部加起來就是一場財務災難。雲端不是「隨用隨省」,而是「隨用隨付」——沒有良好的成本治理,再便宜的服務都能被玩到變成燒錢怪獸。
今天這家厲害了,算是台北吃過數一數二好吃的,每次去都大排長龍,南機場夜市知名攤販。
在南機場夜市裡,曉迪筒仔米糕雖然名字寫「米糕」,但真正讓老饕魂牽夢縈的其實是它的 滷肉飯和湯品。滷肉飯選用手切滷肉,肥肉超香,入口滑嫩卻不膩,醬汁鹹香中帶點甘甜,澆在白飯上每一口都超下飯,吃完還會想再來一碗。而搭配的芋頭排骨酥湯更是招牌,芋頭煮得鬆軟綿密,排骨酥炸後再燉,湯頭吸滿肉香與芋頭甜味,還帶點胡椒香氣,溫暖又濃郁。這樣一碗飯、一碗湯,簡單卻是最讓人滿足的夜市經典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