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IT 預算裡,大家最常注意的是雲端帳單、機房租金,但其實人事成本才是最隱形、也是最龐大的開銷。很多管理者在決策時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到底該請便宜的工程師,還是砸錢請高手?又或者,應該自己養團隊,還是乾脆交給機房代管或外包廠商?這些選擇背後都有不同的成本結構與風險,需要仔細評估。
許多人認為請便宜的工程師最能省錢,因為薪水支出低,短期看來財務壓力較小。但便宜往往伴隨經驗不足,系統設計可能不夠穩定,導致技術債累積,後續維護和修補的成本往往更高。如果專案延誤或 Bug 頻出,便宜反而會變得昂貴。相對地,貴的工程師雖然薪資較高,短期內需要承擔更大的現金流壓力,但他們通常具備設計架構、最佳化成本與自動化的經驗,往往能夠一個人完成三個新人的工作。如果他能幫你把每月十幾萬的雲端帳單壓下來,或避免系統因不穩定而付出更高代價,那麼這份高薪其實是划算的投資。真正的關鍵,不是薪水數字本身,而是產出與成本之間的比值。
在「自己聘人」與「機房代管」的選擇上,也有不同的考量。自己聘請團隊的優勢在於知識可以累積在內部,對系統有高度掌控權,長期來看能建立更強的自主性。但缺點是需要持續支付薪資,還要承擔團隊流動率與培訓的隱形成本。相比之下,外包或代管模式則省去了養人的負擔,支出模式更清楚,對於新創或小型團隊尤其划算。然而這種方式的劣勢是彈性不足,遇到緊急狀況時反應可能不如內部團隊快速,而且技術 Know-how 容易被廠商綁住,長期下來會失去主導權。因此,一個可行的策略是:在早期或業務尚未成形時,把基礎設施交給外包廠商,專注於產品核心;等到業務穩定、需求固定之後,再逐步建立內部團隊,避免完全依賴外部。
要在人事成本上真正達到「省錢」效果,有三個核心心法。第一,是用價值而不是薪水來決定。與其只看薪資數字,更重要的是評估這個人能幫公司省下多少錢,或者創造多少價值。第二,是選擇 T 型人才而非單純增加人頭數。一個懂開發又懂雲端成本優化的工程師,比三個只會切版或單純寫 API 的新人更划算。第三,是把一切能自動化的流程都自動化,無論是 CI/CD、監控、備份,還是日常維運,長期下來能有效減少人事需求,讓團隊專注在真正能帶來價值的工作。
總結來說,人事成本的省錢關鍵不在於「找便宜人」,而是「找對人」。一個優秀的工程師可能薪水很高,但如果他能避免技術債、降低雲端帳單,甚至幫助公司少請幾個人,那麼這份高薪其實就是最便宜的選擇。相反地,如果一開始只貪圖便宜,最後花在維護和補救的錢,往往會遠遠超過最初省下的薪水。IT 省錢的第一招,就是別讓錯誤的人事決策,成為最大的隱形開銷。
懂了一些知識,就可以來吃滷肉飯了,今天跑到土城來
店名:財哥藥燉排骨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長江路二段35號
營業時間:每日12:00–23:45
滷肉飯配上藥燉排骨真是絕配,雖然肉有點少,不過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