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IT 成本中,儲存設備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卻最容易爆炸的開銷。很多團隊一開始全用 SSD,速度雖然快,但隨著資料量暴增,帳單也會跟著失控。其實只要善用 SSD、HDD 與雲端儲存 的混搭策略,就能兼顧效能與成本,做到「花小錢,存大檔」。
SSD:高效能的快取與熱資料
SSD 適合用來存放需要頻繁讀寫的「熱資料」,例如資料庫索引、即時查詢、交易紀錄。速度快代表用戶體驗好、應用程式反應即時。但 SSD 單位價格高,如果所有東西都塞進去,保證錢包大失血。
HDD:大容量的冷資料與備份
傳統 HDD 雖然速度比不上 SSD,但單位價格便宜、容量大,非常適合用來存放「冷資料」:像是歷史紀錄、檔案備份、影音素材庫。這些資料不常被存取,但不能丟掉,用 HDD 存放就能省下大筆硬體費用。
雲端儲存:彈性與擴展的最後一哩
當資料量持續成長時,雲端儲存能提供無限擴展的彈性,並依需求選擇不同等級:
這種「分層儲存策略」就是省錢的關鍵:把該快的放 SSD,該便宜的放 HDD,不常用的丟雲端冷存。同樣 100TB 的資料,如果全放 SSD,成本可能高達數百萬;但透過混搭,實際需要的 SSD 容量也許只有 10TB,剩下的冷資料交給 HDD 或雲端歸檔,立刻省下一大半的費用。
真正的 IT 精打細算,不是盲目追求效能,而是找到效能與成本的平衡點。 善用 SSD、HDD 與雲端的混搭策略,才是長期省錢、又不犧牲效率的最佳解法。
那接下來就可以來吃滷肉飯了
大稻埕魯肉飯是在地名店,平常就要大排長龍,以前辦公室叫便當會叫這家,都很期待,滷肉、控肉、小菜都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