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8
0

當我們開始在團隊中導入 Specification by Example時,很快會有人問:「這樣做真的有用嗎?」

我們花了時間來寫需求範例、對齊需求邏輯、設計自動化測試……但到底這些努力有沒有幫助我們交付更對的東西、更快、更穩?

這時候,度量就成為了找出答案的關鍵。

度量不是打考績,而是找出什麼有用

很多人一聽到「指標」就頭皮發麻,以為是管理者拿來管人的工具。其實,真正有效的度量,不是監控人的產出,而是幫助我們觀察方法的效果。

就像做菜時不會只看「最後菜好不好吃」,更會注意「火候對不對、食材準備齊不齊」,開發流程中也需要觀察日常行為對結果的影響。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通常會使用兩種指標:

• 落後指標(Lagging Indicators):反映結果,像是有沒有賺錢、Bug 多不多、交付是否準時。
• 領先指標(Leading Indicators):反映行為,像是需求是不是對齊、測試是否充分、討論是否深入。

如果你只看結果,發現錯了,可能已經來不及補救;但若有領先指標,就可以在事情出錯前就提早看見徵兆。

關鍵指標:幫你衡量導入效果

以下,我們針對實務常見的幾個指標,分別標記它們屬於「領先」或「落後」,並補上具體案例,讓你能理解這些數字背後代表什麼。

(1) 需求範例覆蓋率(領先指標)
A. 定義:有多少需求被具體的範例描述與補充?
這指標幫助我們知道:需求有被「說清楚」嗎?

B. 案例:在一個電商網站的折扣邏輯中,需求文件列出了 20 個需求,團隊只針對 9 個寫出範例。一方面涵蓋率不高,另一方面發現大多是簡單的需求才有寫。

C. 提醒:剛導入實例化需求的團隊可以每週檢視一次這個比例,討論「還有哪些需求沒寫出範例?為什麼?」

(2) 需求檢視時間(領先指標)
A. 定義:團隊在需求澄清、對焦上花了多少時間?
這指標告訴我們:溝通的效率如何?對焦是否快速?

B. 案例:某團隊導入範例討論後,需求檢視時間從原本平均每張 ticket 20 分鐘,縮短為 8 分鐘,因為大家可以透過範例更快確認理解。

C. 提醒:若檢視時間過長且常常繞圈,可能代表範例太抽象或參與角色不夠多元。

(3) 自動化測試覆蓋率(領先指標)
A. 定義:需求範例中有多少轉化為自動化測試?

B. 案例:在某金融專案中,團隊將實例化需求範例轉為 Cucumber 測試腳本,從原本手動驗證到自動回歸僅花 3 週;但也發現有些範例過度複雜,反而難以自動化。

C. 提醒:不要求一開始就高覆蓋,但要從「重要且穩定」的範例開始轉換,逐步建立信心與基礎。

(4) 驗收測試通過率(落後指標)
A. 定義:已建立的驗收測試案例,有多少通過?

B. 案例:一個有實例化需求流程的專案,雖然範例很多,但每次 CI 都有 15% 測試失敗,後來發現是需求修改但範例沒同步更新,造成測試不一致。

C. 提醒:當通過率下滑時,不只是「測試失敗」,而是「需求與實作是否同步」的警訊。

(5) 缺陷率(落後指標)
A. 定義:交付後的缺陷數量是否下降?

B. 案例:某複雜訂票系統導入實例化需求後,來自「需求誤解」的 bug 從每月 12 件下降到 4 件。但同時也發現,使用者體驗類缺陷沒有明顯下降,表示這部份仍需其他方式輔助(如使用者測試)。

C. 提醒:缺陷是結果,不一定全是 SbE 的責任,要搭配 root cause 分析,找出真正原因。

(6) 交付週期時間(落後指標)
A. 定義:從需求確認到功能交付花了多久?

B. 案例:一個團隊在導入實例化需求三個月後,將交付週期從平均 16 天縮短到 9 天。他們的關鍵在於:在故事建立初期就清楚定義了範例,減少了「實作後來回重工」的情況。

C. 提醒:這是一個綜合性結果,要搭配需求澄清流程、技術債與資源變動一起評估。

(7) 團隊滿意度(落後指標)
A. 定義:團隊對實例化需求的使用感受、認同與壓力程度。

B. 案例:一支剛導入實例化需求的 UX 團隊表示,範例讓他們更早參與需求討論,不再只是被動被分配設計任務。也有 QA 表示範例讓他們知道「該驗什麼」不再靠猜。

C. 提醒:可用簡單問卷定期檢測滿意度,也可在 Retrospective 時加入一題:「這週範例幫助我們了嗎?」

(8) 範例重用率(落後指標)
A. 定義:相似需求是否能重用過往範例、測試或驗證邏輯?

B. 案例:某保險系統的保單計算邏輯,每次調整都有過去的範例可以快速調整後驗證,大幅提升改版效率。

C. 提醒:適合在中長期專案追蹤,特別是 domain 複雜且重複度高的情況。

如何善用這些指標?在生命週期三種情境的建議:

(1) 導入初期的團隊
• 重點觀察:需求範例覆蓋率、需求檢視時間
• 目的:建立範例對話習慣,減少一開始的猜測與誤解
(2) 中期開發階段
• 重點觀察:自動化測試覆蓋率、驗收測試通過率
• 目的:確認範例是否被落實與執行,強化交付品質
(3) 交付與維運階段
• 重點觀察:缺陷率、交付週期時間、範例重用率
• 目的:檢驗 SbE 是否提升了長期維護效率與穩定性

度量的真正價值,是對話,而不是比較

這些指標不是「排行榜」,也不是 KPI,而是反映團隊當前方法是否有效的鏡子。

下次當你覺得「最近問題怎麼那麼多」、「這些範例到底有沒有幫助」時,請回頭看看這些數字。它們不是給別人看的報表,而是幫你掌握節奏、預防偏差的儀表板。

實例化需求的價值,從來不只是寫範例,而是建立一套可觀察、可驗證、可調整的學習循環。
而這一切,從你選對一個對話用的指標開始。


上一篇
Day 27 如何導入 BDD/SBE
下一篇
Day 29 LeSS 多團隊處理需求梳理
系列文
如何利用實例化需求在 GenAI 時代下自我升級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