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0
1
IT 管理

PM 胃痛圖鑑賞析:30 種專案常見病症與可能或許有效的治療處方系列 第 20

病症19:「辛苦造好的船,啊怎麼最後沒出航?」

  • 分享至 

  • xImage
  •  

經過長達半年的奮鬥,你所負責的年度重點專案「智慧推薦引擎」,終於在昨天晚上,準時、且在預算內,完美上線了。老闆在會議上大力讚揚了團隊的執行力,業務部門對這個新功能充滿期待,團隊成員們臉上也掛著疲憊但驕傲的笑容。

你的簡報展示著專案從無到有的過程、克服的種種困難,以及最終那條漂亮的、100% 完成的進度條。這是一次教科書等級的成功專案交付。會議在掌聲中結束,你正式宣布:「『智慧推薦引擎』專案,正式結案!」

三個月後一個悠閒的下午,你突然心血來潮,想看看那個當初大家寄予厚望的推薦引擎,現在表現得如何。你請數據分析師撈出了相關報表。

你看著報表上的數字,臉上的微笑逐漸凝固。

  • 推薦點擊率:低於 1%。
  • 推薦轉換率:幾乎為零。
  • 對客單價的提升:沒有任何顯著影響。

那個當初耗費了團隊無數個夜晚、被視為公司營收救星的「智慧推薦引擎」,像一台被遺棄在網站角落的昂貴機器,靜靜地在那裡無人問津。

你關掉報表靠在椅子上,心中那股三個月前因成功結案而產生的自豪感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深層的、難以言喻的失落。

你忍不住問自己:「我們費了這麼大的力氣,準時、完美地造出了一艘船,結果它根本離不開港口。那…我們到底在忙什麼?」

症狀診斷

如果你也曾有過這種「勝利後的幻滅感」,那麼你可能正深受「專案成果失聯症」所苦。

這個病症的根源,在於我們常常將專案交付專案成功這兩個概念混為一談。

  • 專案交付:我們「做」了什麼。例如:準時上線一個智慧推薦引擎。
  • 專案成功:我們的「做」,帶來了什麼「改變」。例如:客單價因此提升了 15%。

一個只專注於交付的 PM,就像一個厲害的產婆,他的任務在嬰兒(專案)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就結束了。他會為自己成功接生而感到驕傲,但嬰兒未來是否健康長大、成龍成鳳,與他無關。

但我覺得 PM 除了扮演產婆,更要像一位「小兒科醫師」。他的工作,從嬰兒出生的那一刻才真正開始。他會定期為嬰兒量身高、測體重,追蹤他的成長曲線,確保他能健康地為這個家庭(公司)帶來價值。

因此,你的工作重點並不只是確保專案能夠準時「出生」,更要持續追蹤它出生後的健康指標。

處方籤

以下處方將幫助你盡量打破這個惡性循環,讓每個專案不只是完成,更要發揮真正的影響力!

第一劑:在專案啟動前,先定義「勝利的模樣」

在寫下第一行程式碼前,先和所有利害關係人確認一個最關鍵問題:「這個專案的目的,是為了讓哪些關鍵指標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 在你的專案啟動文件中,除了範疇和時程,務必新增一個成功指標的段落。
  • 指標範例
    • 專案目標:開發「智慧推薦引擎」。
    • 成功指標
      • 領先指標:上線後一個月內,推薦區塊的點擊率達到 5%
      • 落後指標:上線後三個月內,由推薦產生的訂單轉換率達到 2%,並使整體客單價提升 10%

第二劑:將「監控」納入專案計畫

定義了指標,下一步就是規劃如何追蹤它們。

在你的專案排程中,除了「開發」、「測試」等任務,請務必新增監控數據設置的相關任務,比如:

  • 數據來源:我們需要請數據團隊埋設哪些追蹤碼?
  • 儀表板:誰負責建立一個能呈現這些成功指標的儀表板?
  • 監控頻率:我們應該每天、每週,還是每月檢查一次數據?

第三劑:安排「價值審查」時間點

專案的會議,不應該在上線後就戛然而止。

在專案啟動時,你可以就直接在行事曆上,預先安排好幾個價值檢查時間點,比如上線後一個月、三個月、六個月等。

這些處方不是一次服用後就能立刻根治的,它們更像是一種養成習慣的提醒,需要你在每個專案中不斷地練習和調整。

時間一點一滴過去,你會發現自己的專案成果不再失聯。那些由你一手打造的產品,不再只是如期交付的「任務」,而是能持續為公司和用戶帶來真實價值的「資產」。

B計畫:當利害關係人也說不出「為什麼」時

上面的處方籤,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利害關係人清楚知道自己為何而戰。但更真實的困境是,有時他們也說不清楚,只丟下一句「我就是要」或「直覺告訴我這很重要」。

此刻,你的目標不再是去索求一個成功指標,而是為這個「直覺」打造一個假設性的實驗場。

  • 第一帖:將「直覺」轉譯為「可驗證的假設」
    既然沒有明確的「為什麼」,那就把模糊的「感覺」變成一個可以測試的「假設」。你可以引導地問:「老闆,這個方向很棒!那我們是否可以把這次的專案,定義為一次『如果我們做了 X,那麼使用者就會產生 Y 行為』的假設驗證呢?」
  • 第二帖:將「績效指標」轉換為「學習指標」
    既然無法衡量「商業成功」,那就把目標轉向衡量「學習成果」。專案的成功不再是「客單價提升 10%」,而是「我們透過這次上線,成功學到了我們的用戶對這類功能不感興趣」,這個學習成果同樣極具價值。
  • 第三帖:設定「防護欄指標 Guardrail Metrics 」
    如果無法定義「成功」,那至少要定義出「失敗」。你可以和團隊定義:「好,我們不知道這個功能會不會帶來好處,但我們必須確保它絕對不能讓網站的跳出率上升,或讓頁面載入速度變慢。」

最後的醫囑

一個專案的生命週期,不應該在交付的那一刻就劃下句點。那條看似終點線的膠帶,其實只是下一場比賽的起跑線。

一個只問「我們什麼時候能做完?」的 PM,只能交付功能;而一個不斷追問「然後呢?」,並用數據來回答的 PM,才能交付價值。

最後我想說:就算你做了所有對的事情,專案的成果有時依然會不符預期。這不代表你失敗了,更不代表需求方是故意的,因為市場本來就充滿未知,沒有人能保證每個點子都會成功。這正是你展現更高價值的時刻:你的工作,是陪著需求方一起探索未知,從「不如預期」的結果中提煉出寶貴的學分,並將這次的經驗,轉化為下一次成功的基石。

回過頭來看這何嘗不像我們經營自己的人生呢?需求方會因為市場的風向,就認為某個功能非做不可;我們也常常因為社會的標準,就以為考上大學、找到工作、結婚生子是理所當然的人生目標。但這些都不是終點,有時甚至不是我們真正該前往的方向。

真正的挑戰與意義,永遠發生在「然後呢?」之後。當我們勇敢地去探索、去驗證、去修改那些外界給予的目標,並為自己的人生設立真正重要的「成功指標」,才能活出一個不感到失落的、符合自己內心所嚮往的價值樣貌 :)


突然發現其實專案
沒有達到預期使用程度 or 達到指標這件事
其實還滿常態以後的我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830/20145790EEMDQK5fZR.jpg
沒事啦習慣啦
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一切都會變


上一篇
病症18:「好,我們直接接著進行下一個專案吧!」
下一篇
病症20:「完了!線上服務掛了!!!」
系列文
PM 胃痛圖鑑賞析:30 種專案常見病症與可能或許有效的治療處方24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