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週一早上九點半,你才剛結束第一場每日站會,但感覺已經過完了一整天。
你看著你的行事曆,上面像俄羅斯方塊一樣,被五個不同顏色所代表五個不同專案的會議給塞得密不透風;你的待辦清單軟體,冒出了超過三十項「今天到期」的任務;而你的 Slack 裡,有超過十個未讀的紅點,分別來自:
你感覺自己像一個快要被五馬分屍的囚犯,每一條專案繩子都在用盡全力,將你的時間與精力撕扯成碎片。你一整天都在瘋狂地切換上下文,前一秒還在跟工程師討論資料庫,下一秒就要跟行銷對焦品牌語氣。
到了晚上七點,你好不容易回完了所有訊息、開完了所有會議,癱在椅子上,身心俱疲,但是還有一排待辦清單等著你完成。你今天非常、非常地「忙碌」,但當你試圖回想「我今天到底完成了什麼有價值的事?」時,你的腦中卻一片空白。
你看著窗外的夜色,心中充滿了一種深層的無力感:我每天都在低頭努力地種樹,卻感覺自己彷彿迷失在一座永無止境的森林裡。
如果你也常常感覺自己「窮忙」,忙到沒有時間思考,那麼你可能正罹患了「策略性森林迷路症」。
這個病症的根源,在於我們常常將「把事情做完」與「做對的事情」混為一談。
一個 PM 的職涯,通常會經歷兩個階段:
許多 PM 因為執行力太強、責任心太重,很容易一直停留在園丁階段。我們習慣於被動地接收任務,並以「完成所有交辦事項」為榮,卻忘了抬頭看看天空,問自己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在所有『緊急』的事情中,到底哪一件才是真正『重要』的?」
面對這種混亂我們常常最直覺的反應,就是更努力地工作,試圖用意志力種完所有的樹。然而,真正能打破困境的,往往不是更努力地低頭挖土,而是選擇放下鏟子,抬頭拿出一張地圖和一把羅盤,確定到底該在哪裡種下哪一個品種的樹。
這份處方將指導你如何從混亂的任務中,想辦法找出那條既高價值又能好好生存的路線。
在開始規劃前,你必須先看清所有樹木(專案/任務)的屬性。你可能會說:「又是艾森豪矩陣?這個我早就知道了。」是的,我們都知道要把事情分為「重要又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緊急」四個象限。
但現實的困難在於:
所以,這個處方籤的重點不是在告訴你要畫出那四個格子,而在跟你說該如何定義「重要」與「緊急」。
如何定義「重要」? ⇒ 理想與現實的雙重標準
理論上一件事情是否重要,不是根據「誰交辦的」,而是根據「它與公司核心戰略目標的距離」。你需要做的,是把你手上的任務,拿去和公司的 OKR 或年度目標做對照。能直接貢獻於關鍵指標的,就是重要的事;反之,就是不重要的事。
但我們必須面對一個更骨感的現實:如果你的公司根本沒有明確的 OKR 呢?在這種情況下,你需要啟動你的「職場生存模式」。這時「重要」的定義就不得不退一步,變成:「這件事,是否會直接影響我的 KPI 或績效考核?」 這聽起來很自私,但在一個缺乏方向的組織中,確保自己能活下來,是你履行其他職責的前提。這不是自私,這是專業的自我保護。
如何定義「緊急」? ⇒ 唯一的標準:是否立即產生嚴重後果
一件事情是否緊急,不是根據「對方催促的頻率」,而是根據「如果現在不處理,是否會立刻造成不可逆的嚴重損失」。
你的思考脈絡應該是,從以下幾個層面來評估後果的嚴重性:
舉個例子,為什麼「線上服務掛了」是最高級別的緊急事件?因為它完美地符合上述所有條件:服務中斷的每一分鐘都在燒錢、用戶會立刻流失、品牌聲譽會受損,而且客服電話會被打爆。正是因為它同時具備了衝擊範圍廣、損失程度深、且後果立即顯現這三個致命特徵,所以它才是真正的「緊急」。
相反地,「行銷主管明天開會要一份參考資料」,雖然他可能很急,但這件事如果不立刻處理,並不會造成立即的、不可逆的嚴重損失。這就幫助你區分了他人的焦慮與事情的緊急性。學會用這個框架去思考,你就能更精準地判斷事情的緩急。
當你有了這兩把尺,你就可以重新、且更客觀地,把你手上的專案和任務,放入這四個象限中:
有了地圖,你現在擁有了最強大的武器:數據與洞察。但在你走進老闆、主管辦公室之前,你需要先將這些洞察,整理成一份清晰、有力的作戰報告。
這不是一場抱怨你工作太多的會議,而是一場關於「如何最大化你的產出價值」的策略討論。為此,你需要先完成兩份功課:
專案名稱 | 目前狀態 | 對齊的公司目標 (OKR) | 預估價值/影響力 | 我每週投入時間 (%) |
---|---|---|---|---|
飛龍專案 | ✅ 正常 | 提升 Q3 營收 20% | 高 | 30% |
猛虎專案 | ⚠️ 延遲 | 提升 Q3 營收 20% | 高 | 25% |
玄武專案 | ⚠️ 延遲 | (無直接關聯) | 低 | 40% |
朱雀專案 | ✅ 正常 | 優化使用者體驗 | 中 | 5% |
當你帶著這份清晰的儀表板走進會議室時,你的開場白將不是無力的抱怨,而是充滿洞察的專業分析:「老闆,為了確保我的時間能投入在對公司最有價值的事情上,我將我手上的專案做了一個盤點。根據我的分析,『飛龍專案』和『猛虎專案』對我們本季『提升營收』的 KR 貢獻最大。然而,我目前有 40% 的時間,被卡在貢獻度較低的『玄武專案』上。我建議,我們是否可以將『玄武專案』的優先級降低,或找人接手,讓我能更專注地確保最重要的兩個專案成功?」
上面的處方籤,有一個重要的前提:你的森林有一張「藏寶圖」(公司目標)。但更真實的困境是,有時你根本沒有圖,甚至地圖本身還天天在變。
這在許多新創或混亂的組織中極為常見。此刻如果沒有由上而下的目標,你就必須由下而上地去創造目標。
當你選定由下而上定義出的目標後,就把他包裝成一個具體的提案,向上呈報。這個動作之所以能「迫使」管理層去思考,背後的原理在於:
好,我們來面對那個最經典的困境 : D
當你提出你的分析後,老闆卻對你說:「你的分析很好。但是,這些專案都很重要,我一個都不想放棄。你就辛苦一點,想辦法都把它們完成。」
(此時你的心裡 OS 應該就是:好的沒問題我至少會完成離職這件事的 )
此刻,就請發起談判邀請,需要將原本討論的焦點,從「該做什麼」,轉移到「放棄什麼 」。你可以說這樣說:
「老闆,我完全理解每個專案的重要性。既然所有專案都要繼續,那代表我們需要在『時間、品質、範疇』這個鐵三角中,做出一些取捨。我的資源(時間)是固定的,如果我要同時照顧五棵樹,那每棵樹能分到的陽光和水就會變少。」
接著給出後果性說明
「根據我的評估,如果五個專案並行,最重要的『飛龍專案』,其交付時程將會從原訂的 3 個月,延長到 5 個月。想請教老闆,基於您的全盤考量,您認為這個時程上的影響,是否在可接受的範圍內?或者,您會建議我們如何調整優先級,來更好地達成您的戰略佈局?」
冷靜地將選擇權以及選擇背後的「代價」,清晰地擺在老闆的面前,並請求他來做出這個最重要的商業決策。
如果不管如何你的老闆還是堅決不改口,那……記得把改履歷這件事情放在重要 + 緊急象限嘿 😆
PM 的工作很容易讓我們陷入一種「用忙碌來證明價值」的陷阱。
我們害怕停下來,因為停下來會讓我們感到焦慮,彷彿自己不夠努力。
但一個 PM 真正的價值,不在於你種了多少棵樹,而在於你最終是否能交付一片健康、茂盛、且能自我循環的森林。有時候,選擇「不」做什麼,遠比決定「要」做什麼,來得更重要也更困難。
回過頭來看,這不正是我們的人生寫照嗎?我們常被社會、家庭、同儕的期望淹沒,覺得自己應該學這個、做那個,把人生行事曆塞得滿滿的。但成熟的標誌,或許正是有勇氣停下來,為自己的人生畫出艾森豪矩陣,找出那些真正重要但不急迫的事,然後,堅定地對那些急迫卻不重要的人事物說一聲:「不」。
堅決不改口的老闆:
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加班一下、時間擠一下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