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30
0
IT 管理

PM 胃痛圖鑑賞析:30 種專案常見病症與可能或許有效的治療處方系列 第 30

病症29:「我沒有技術底,真的可以做好 PM 嗎?」

  • 分享至 

  • xImage
  •  

會議室的白板上,畫滿了你完全看不懂的系統架構圖,上面佈滿了像是「Microservices」、「K8s」、「RabbitMQ」之類的神秘符文。團隊裡最資深的兩位工程師,正為了要採用即時運算還是批次處理兩種不同的技術方案,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神仙打架。

  • 工程師A:「用批次處理,系統的 Latency 會太高,使用者體驗會很差!」
  • 工程師B:「但用即時運算,系統的複雜度和維護成本會暴增,Scalability 會是個問題!」

你看著他們在白板上飛快地寫下更多你看不懂的程式碼和縮寫,感覺自己像個誤闖霍格華茲的麻瓜心中充滿了敬畏,但更多的是一種深不見底的恐慌。

就在此時,兩位工程師同時轉頭看向你,問道:「PM,這兩種方案各有優劣,妳覺得我們應該選哪個?」

時間彷彿凝固了,你感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你身上,期待你給出一個專業、明智的裁決。你的大腦一片空白,手心開始冒汗。你很想問「Latency 是什麼?」,但又怕這個問題一出口,就會暴露自己的無知,失去團隊對你的信任。

最終,你只能擠出一個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說出了那句最無力的話:「嗯…我相信兩位的專業判斷,你們討論出一個最好的方案就好。」

你看著他們眼中閃過一絲失望,隨即轉頭繼續用你聽不懂的術語爭論。那一刻,你感覺自己就像個坐在王位上卻赤身裸體的冒牌國王。

症狀診斷

如果你也常常在技術會議中,感到自己像個局外人,那麼你可能正深受「冒牌者症候群」所苦。

這個病症的根源,在於我們錯誤地將 PM 的價值,定義為團隊中懂得最多的人

對於沒有技術背景的 PM 來說,這種焦慮感會被無限放大。

我們害怕自己的無知被揭穿,害怕因為聽不懂而失去對專案的掌控力,害怕無法贏得工程師的尊敬。於是,我們很容易選擇了最糟糕的應對方式:假裝自己都懂

但其實一個 PM 的核心價值,從來就不是去跟工程師比誰懂的技術多(術業有專攻呀!)。你的價值,在於你能否做到工程師做不到、或沒有時間做的事:

  • 定義「為何而戰」:清晰地闡述產品的商業目標與使用者價值。
  • 掃除前進障礙:搞定跨部門的溝通、爭取必要的資源。
  • 管理潛在風險:從時程、預算、使用者體驗等多個維度,評估技術決策帶來的影響。

面對這種技術辯論,最直覺的反應是試圖用自己有限的知識參與其中,希望證明自己的價值。然而,一條更需要勇氣、也更能展現價值的道路,是坦然地承認自己的知識邊界,然後用強而有力的提問,來引導團隊做出最明智的決策。

你的工作重點不是成為一個技術專家,而是要成為一個善於提問的價值守門員

處方籤

第一劑:重新定義、搞清楚你的價值定位

在我們學習如何「對外」提問之前,你必須先學會如何「對內」叩問自己。請先放下對技術的焦慮,誠實地回答以下幾個問題,這將幫助你重新錨定自己的核心價值:

  • 問題一:拋開技術細節,這個專案「最不能失敗」的一點是什麼? 是準時上線搶佔市場?是提供絕對穩定的使用者體驗?還是要達成老闆最在意的那個商業指標?
  • 問題二:在所有利害關係人中,誰的「失望」會是致命的? 是終端使用者?是付錢的客戶?還是你的大老闆?他們的期望分別是什麼?
  • 問題三:放眼整個團隊,只有我能扮演的、不可取代的角色是什麼? 是那個最懂使用者的人?是那個最會跨部門溝通的橋樑?還是那個最擅長管理風險的守門員?

當你對這三個問題有了清晰的答案,你就找到了你的「價值主場」。你的自信,將不再建立於你懂不懂技術,而是建立在你對商業目標、使用者價值、以及所有利害關係人期望的深刻理解上。

第二劑:學習問出好問題

一個好的問題,勝過一百個自作聰明的答案。你需要學會用「外行人的視角」,來提出那些工程師可能忽略的、直指核心的問題。

  • 你可以問的「傻問題」
    • 關於風險:「這個方案聽起來很棒,那它最壞的情況是什麼?如果發生了,我們的備案是什麼?」
    • 關於成本:「導入這個新技術,除了開發時間,我們還需要付出哪些隱性的成本?例如學習成本、維護成本?」
    • 關於使用者:「如果我們選擇了效能比較差的方案B,對使用者來說,最直接的影響是什麼?是頁面載入慢 2 秒,還是 0.2 秒?」
    • 關於取捨:「聽起來方案A體驗好但風險高,方案B穩定但沒亮點。如果我們的第一要務是『準時上線』,哪個方案更能幫助我們達成這個目標?」

第三劑:持續建立你的專業護城河

光是聽懂還不夠,你需要建立起團隊對你「專業」的信任。我們在【病症22】中,已經準備一些基礎的技術翻譯,還有如何讓自己持續認識新名詞的方法,而這只是幫助建立溝通基礎的敲門磚,真正的信任,不是來自於你懂多少術語,而是來自於你在你的專業領域做到無可挑剔

  1. 成為無可挑剔的「規格制定者」:你的需求文件 (PRD),應該要成為工程師最可靠的聖經。邏輯清晰、邊界條件考慮周全、使用者流程圖一目了然。當工程師相信你的規格永遠比客戶的口頭禪可靠時,你就贏得了第一層信任。
  2. 成為資訊的「中央樞紐」與「過濾器」:你主動承擔起所有跨部門的溝通,將來自四面八方的模糊需求與壓力,轉化為清晰、可執行的任務。你為工程師擋下了所有不必要的會議與干擾,讓他們能專注在開發上。你不是傳聲筒,你是保護團隊的防彈背心。
  3. 成為專案的首席風控大師:你主動去追蹤那些工程師可能不會注意的非技術風險:市場趨勢的變化、競爭對手的動態、法務條款的更新、行銷活動的排程。你讓團隊感覺到,你在看的,是整片天空,而不只是眼前的程式碼。

當你將這些做到極致時,你就建立起了一道名為「 PM 專業」的護城河。團隊會因為你的存在而感到安心,他們尊敬的不是你超級懂技術,而是你能夠為整個專案帶來的確定性方向感

臨床實戰

好,讓我們回到開頭那個讓你無地自容的會議室。

當兩位工程師將問題拋給你時,如果你服用了這份處方,你可以怎麼做呢?

  1. 坦然承認,重新定位
    這時你可以微笑地說:「謝謝兩位的詳細說明。坦白說,關於底層技術的細節,我當然不如兩位專業的。但身為這個專案的 PM,我的職責是確保我們的技術決策符合老闆的期待。」
  2. 啟動「強力提問術」
    你接著問:「我想請教一下,如果我們選擇了方案A(即時運算),我們可能需要付出多少額外的開發和測試時間?這個時間成本,是否會影響到我們原訂的上線日期?」
    「另外,如果我們選擇了方案B(批次處理),對使用者來說,最直接的體感差異是什麼?是推薦結果會延遲一分鐘出現,還是一小時?」
  3. 引導決策,拉回共同目標
    在得到答案後,你做出總結:「好的,我理解了。看起來,方案A能提供極致的用戶體驗,但有延期的風險;方案B能確保我們準時上線,但體驗上會有些許延遲。考量到我們這次專案最重要的目標,是『盡快上線,驗證市場反應』,我會建議我們先採用方案B,確保時程。但同時,我們將『升級為即時運算』,作為我們下一階段的優化目標。兩位覺得這個方向如何?」

你可以透過一連串聚焦於「成本」、「風險」和「使用者體驗」的問題,成功地引導團隊,做出了一個最符合當下商業目標的決策。

B計畫:當團隊質疑你的專業時

好,我們來面對那個最傷人的狀況。

當你問出你的「傻問題」時,團隊裡可能有那麼一個人用輕蔑的語氣說:「唉,這個是技術常識啦,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懂?」

此刻,你的內心可能會淌血(還有想鞭數十之類的),但你的表情必須堅定。

這時我們不要惱羞成怒,或畏畏縮縮地道歉,而是可以再次跟他重申你的價值定位。

當下你可以說:「謝謝你的提醒,我的確不懂。也正因為我不懂,所以我才需要請教各位專家,這個技術決策會對我們的『使用者』和『時程』帶來什麼影響。我的工作,就是確保我們的技術,永遠走在能為公司創造最大價值的軌道上。」

最後的醫囑

坦白來說,我覺得擔任 PM 這個角色,是一個極度需要展現自信的角色,而這份自信並不來自於你無所不知,而是來自於你謙虛地接受自己知識的局限,並善用這份坦然來進行最精準、最有力的提問。

工程師負責「如何把事情做對 Do the thing right 」,而你負責定義「什麼是『對』的事情 Do the right thing 」。這兩種專業沒有高低之分,只有分工不同。

非技術背景的 PM,贏得工程師尊敬的唯一方法,就是在你的專業領域做到無可挑剔。當你寫的需求文件邏輯清晰、當你搞定的跨部門溝通順暢無比、當你為團隊擋下了所有不合理的需求時,沒有人會故意去挑三揀四質疑你懂不懂 API。

所以下次當你又在技術會議中感到焦慮時,請深呼吸,然後驕傲地在心中告訴自己:「我有我的專業,也有我的價值,而我的價值,是在於引導團隊用正確的工具達成最重要的目標。」


工程師間的技術辯論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09/20145790LgJcK0vvAT.png
我:剛剛說的 “累疼係” 是蝦米????


上一篇
病症28:「專案這麼多時間不夠用 RRR!!!」
系列文
PM 胃痛圖鑑賞析:30 種專案常見病症與可能或許有效的治療處方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