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9
0
Odoo

做模組 × 畫地圖:30 天在地化會計模組的挑戰系列 第 19

Day 19: 成本模組-探索成本方法

  • 分享至 

  • xImage
  •  

探索

本章是新章節的開始,將針對 成本模組-探索成本方法 進行說明。Odoo 原生模組已內建此功能,官方文件可參考:成本方法

避免讀者不太清楚為什麼要進行修改,後續會先進行原生的功能範例進行解釋,當然你也可以先去看原文內容~

在 Odoo 中,成本架構主要用於計算與管理庫存及製造成本,並直接影響資產估值與財務報表呈現。目前支援三種主要 成本計算方式(Costing Methods):

1. Standard Price(標準成本)

  • 使用者可在產品資料中手動設定固定成本,不受實際採購價格影響。
  • 採購入庫或銷貨時,估值皆以設定的標準成本為基準。
  • 適用於成本變動不大、穩定性高的產品類型。
操作 單位成本 庫存數量 庫存價值
初始狀態 0 $0
入庫 8 件@$10 $10 8 $80
再入庫 4 件@$16 $10 12 $120
出庫 10 件 $10 2 $20
再入庫 2 件@$9 $10 4 $40

單位成本始終維持在 $10,採購價格變動不會影響估值。


2. Average Cost(移動平均成本,AVCO)

  • 每次入庫時,依據入庫數量與單價重新計算加權平均成本。
  • 出庫不會改變平均成本,只會減少庫存數量與價值。
  • 適合進貨頻繁、需要動態反映成本的情境。
操作 單位成本 庫存數量 庫存價值
初始狀態 0 $0
入庫 8 件@$10 $10 8 $80
再入庫 4 件@$16 $12 12 $144
出庫 10 件 $12 2 $24
再入庫 2 件@$6 $9 4 $36

例如:$80(原庫存價值)+ $64(新進貨價值) ÷ 12 件 = 平均成本 $12。


3. FIFO(先進先出)

  • 出貨時計算最早入庫的批次成本,直到扣完為止。
  • 能精準反映實際成本,但需要嚴格維護批次記錄。
操作 單位成本 庫存數量 庫存價值
初始狀態 0 $0
入庫 8 件@$10 $10 8 $80
再入庫 4 件@$16 12 $144
出庫 10 件 2 $32
再入庫 2 件@$6 4 $44

出庫時會先扣除 8 件@$10,再扣除 2 件@$16,剩餘成本加上新進貨形成新批次。


小結比較表

成本方式 優點 適用情境 注意事項
Standard Price 簡單、可控 成本穩定、追蹤需求低 無法反映實際成本
Average Cost 自動更新平均成本 頻繁進貨商品 出庫不影響平均成本
FIFO 接近真實成本、批次精準 快消品、需追蹤批次 記錄複雜,操作錯誤易造成失真

架構

除了成本結算方式以外,會計制度也會影響到科目的認列,以下羅列一些會影響到內容供參考:

配合會計制度(Continental vs Anglo-Saxon)

  • Anglo-Saxon:銷貨成本在「出貨」或「開立發票」時才記錄。
  • Continental:成本在「收貨入庫」時即記錄,存貨會即時反映於會計帳。

台灣會計實務對應

  • 永續盤存制(Perpetual Inventory):每筆進銷存即時登帳。
  • 定期盤存制(Periodic Inventory):僅在期末透過盤點調整成本。

手動與自動估值

  • 手動:庫存異動不會產生 SVL(Stock Valuation Layer)分錄。
  • 自動:依產品類別科目自動生成 SVL 分錄。

稅務說明

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第五節【直接人工及製造費用】第六十條內容:

營利事業之費用與損失,應視其性質分為營業費用(如銷售、管理費用)與營業成本(如製造費用),分別審定並轉正。其應歸屬於營業成本之費用或損失,原列報於營業費用,經稽徵機關審定轉正者,應就調整部分分攤於期末存貨。


實作

本章節主要後續Day20-Day27作基礎探索,主要探索出要改善的事項如下:

  1. Day20-Day21說明庫存異動後無法修改
  2. Day22-Day23說明人工製費分攤
  3. Day23-Day27說明月加權平均成本。

小結

在 Odoo 的原生設計中,已提供 標準成本、移動平均成本、FIFO 三種主要成本計算方式,並能搭配 手動/自動估值不同會計制度(Anglo-Saxon vs Continental) 來運作。
然而,若要更貼近台灣實務,仍有以下幾個重點挑戰:

  • 月加權平均:原生不支援,實務上卻是台灣最常用的方法。
  • 人工與製費分攤:需要依工時、數量等不同基礎進行靈活分配。
  • 庫存異動後修改:原生不允許修改,實務卻經常遇到補單或調整情境。
  • 在製品(WIP)處理:原生未納入,需要透過調撥或額外邏輯補強。
  • 稅務規範:人工、製費需分攤進存貨,否則會計帳務與稅務認列可能出現落差。

總結來說,成本方法的探索不僅是理解 Odoo 原生的設計,更是後續 Day20~Day27 成本模組改善 的基礎,這些挑戰正是推動「在地化」重構的主要原因。


上一篇
Day 18: 票據資金模組-資金預估表
下一篇
Day 20: 成本模組-SVL修改單價
系列文
做模組 × 畫地圖:30 天在地化會計模組的挑戰24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