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30
0

回顧

小回顧1,在這三十天的實驗裡,我選擇以我過往熟悉的不同會計軟體與成本架構 作為參照點,原因很簡單:在地化軟體在台灣的製造業 ERP 應用已行之有年,它的邏輯深深影響了許多財會人員的工作習慣,然而,當我把這些思路帶進 Odoo 時,我發現這並不是單純的「移植」,而更像是一場程式語言翻譯與試煉,Odoo 的 ORM 與模組化設計,要求我重新檢視 ERP 的批次邏輯、在製品分攤、月結處理……,這些挑戰,讓我不只是在複製,而是在嘗試回答一個問題:如何讓傳統 ERP 的經驗,在新世代的開源架構裡重生?

小回顧2,過往29天文章更多是一個試驗的實踐,測試看看想法是否能被完成,舉例來說:Day20的成本單價修改,我過往認為是不太可能可以完成的事情,主要是一個原料,在許多BOM都有設定,並且有成品或半成品的多次領料情況與成品出貨的情況下,真的可以清楚地計算出軌跡嗎?經過與AI多次的討論與測試,確實是可以完成,只是在程式的架構要非常仔細,每一段的內容可能的情況也要說明,雖然已完成,但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尚未思考,僅為一次實踐過程紀錄。

29 天的鐵人賽,並不只是挑戰的紀錄,這段自我對話,讓我觸碰到一個奇異點:AI 彷彿改寫了時間的尺度,三十天的挑戰,不只是「完成」兩個念頭,而是一次軌跡的再凝視。

1. AI 與 Odoo 的邂逅

  1. 使用AI開發的經驗在Day29有進行說明,我想我驗證了Vibe Coding。

  2. 在Day28的AI模組是訓練模型的應用,幾年前開始接觸 Python 時,因緣際會認識了同樣以 Python 為基礎的 Odoo。當時就一直在思考,Python 的強項是大數據與 AI,而 ERP 系統本身又累積了大量資料,若能將兩者整合,應用場景一定非常廣,這次的挑戰,真的落實了這個想法直接取用現有資料,經過整理、特徵化、套用模型,再將結果呈現在自製的報表上,整個過程感覺能解決一些問題時,讓我覺得充滿樂趣,近年LLM快速發展,常見的就是與AI的對話與執行,非常好奇LLM+RAG未來在ERP會有什麼樣的應用。

2. 在地化會計模組的補足

在製作「在地化會計模組」的過程中,並沒有太多的創新,就是打地基工作,重新檢視了過往輔導企業時常遇到的痛點,並嘗試補齊那些「總覺得 Odoo 少了點什麼」的缺口,製作過往覺得理所當然的功能,真的捲起袖子要進製作時,才發現製作在地化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你看到的一天文章,可能是我好幾天的成果,過程中滿多細節可能要注意,在總結再詳細說明。

第30天,我想把之前為了測試不同情境,在不同DB的模組安裝在一起,呈現如下:

menuitem


透過 AI 的幫助,快速回顧了這 29 天,如何一步步把腦中的想法,轉化為可以實際運作的原型。

首先,從入門開始,先練練手,增加信心,寫一些報表,說明設計結構並重構了報表結構與更完善報表的呈現方式:

設計架構與寫報表

接者,休息一下,寫比較簡單的關聯報表優化,為後續成本鋪路

關聯優化

報表完成後,寫一個獨立的固定模組,從頭開始,完全製作新的內容。

完善固定資產模組

固定資產完成後,加一些難度,開始寫與前後端比較密切關聯的票據資金模組,目的是財務的職能區分清楚。

完善資金模組功能

資金模組完成後,進行大難關前的練習,移動平均成本一直想要優化可以增加關聯修改,讓後續可以批次更新。

完善移動平均成本功能

最後大難關,增加非常有挑戰性,但台灣味十足的月加權平均,嘗試由根本去解決成本計算的問題。

新增月加權平均

保留一天,想發揮過往AI所學,將訓練後的模組架構在ODOO上進行使用。

AI模組

開發建議


總結

今年鐵人賽看起來有滿多主題都與AI相關,例如

以及本篇的AI開發、AI檢測到會計的落地應用,都是在不同領域的應用,Make可以整合多種工具,搭配現下的生成式AI給適合Prompt來搭配LINE與ODOOO的結合應用,或是直接透過GenAI+RAG去解析資料庫產生資料,都是可以透過文章去了解原來AI在不同工具下的連結,我想這都是大家看到這套開源軟體的好處,可以更快速的去實踐所學與應用。近期筆者也在學習新的ERP軟體,在AI的應用上更是隨處可見,可自行新增AI應用與自定義Prompt,分成了詢問、回應、行動三種方法,這樣讓AI的應用更有彈性。

思考寫文章的初衷,應該是製作過程的經驗分享與個人筆記紀錄,是這系列文章主要的目的,其中希望表達這套軟體的現況,第三方軟體的現況,以及根據個人過往經驗,覺得應該怎麼做,以及實際做出來什麼,並透過思考如何用最簡單的案例來進行分享,可能過往也滿多人覺得ODOO不錯,但常會遇到會計跟你說這套軟體不符合我們期待,那如果你有遇到情況,就可以稍微看一下這篇文章,或許有說明差異之處。

近期觀察到 ERP 的發展趨勢,已經逐步走向智能化,過去評估使用者能力,往往看的是「打單打得有多快與多準」,但現在的評分標準正在改變──更看重的是使用者能否設計出有效的 AI 功能。未來的價值,不再只是熟練操作,而是能將個人使用經驗轉化為規則,並透過 AI 的設計與應用,讓這些規則自動化、制度化。

在這樣的背景下,會計工作的定位也正在改變。過去仰賴人工登錄與核算,如今憑證 OCR、自動對帳、AI審核等技術,已經讓基礎作業逐漸由系統完成。未來會計人員的價值,不再只是記錄數字,而是將自身的專業判斷與操作經驗,提煉為一套「可被規則化」的邏輯,並交由 AI 自動執行。

換句話說,會計角色正從「親自做」轉向「定義怎麼做」,把經驗轉換成規則,讓系統學會在不同情境下自動反應。這樣的轉型,不僅提升效率,也讓會計能將更多心力放在制度設計與策略推動,而不只是單純的數據處理。

未盡之事

以上是願景,回歸現實還有一些事情要做,有想做但還沒落實執行的紀錄如下:

  1. Day9 補充的 銷售報表延伸到製造資料
  2. Day13-Day14 應收與應付票據 的批次兌現。
  3. Day16 補充的 銀行存款明細表
  4. Day26 補充的 WIP 優化

那在功能面相關,紀錄中如下:

  1. 會計功能-媒體申報
  2. 會計功能-月結方式

那在軟體測試中,案例驅動的測試情境仍還不夠。

這些未盡事項,休息一段時間後,未來會在思考如何進行,或是根據願景在去思考設計如何讓AI更容易應用的架構。

已盡之事

近期常聽曾博恩的博音,分享一個在EP188 | 兒童發展專家,其中介紹孩子「帶著他去走這條路,他大腦才會學到新的彈性」,突然很像切中近期在做的事情,要感謝過往的ERP經驗,先充分了解一套在地化軟體應該要有什麼樣的功能,在面對ODOO這套軟體時,這30天正在增加這套軟體在地化的彈性,也就是在影片中介紹,此彈性或許就可以解決70-80%的問題。

那製作彈性會遇到什麼問題,最常見的就是架構問題,例如,Day10的固定資產是全新的模組,當我想要重新計算,我只要增加還原機制需要的架構即可,就可以進行反覆操作,讓人有Try Error的過程,此時使用者在和只能單方向的功能相比之下,可能對這套軟體的滿意度就會增加,我想這是台灣軟體環境所帶來的基礎體驗;此外,在移動平均的優化過程,其實也是非常受限於架構問題,僅能透過底層的異動做最基礎的處理來滿足成本結算需求,很難真的執行單據的還原來進行操作,但是如果要連成本都要有彈性,那就要增加Day23的月加權平均成本架構,再來搭配Day20的SVL異動解決時序或金額問題。

那分享製作彈性的缺點,就是在防呆機制的管控,在還原過程,有許多內容要管控,例如不能隨便還原前幾個月份的折舊、有異動的單據不能隨便還原..等,我想這確實不應該是原生開源軟體公司要思考的事項,這些在地化未來高機率ODOO不會進行處理,但如果要讓庫存異動有彈性,可能就會是完全開發一套進銷存軟體的議題了。

回顧這 30 天,其實可以把這段歷程看成一場「雙線並行」的學習:一條是模組開發的技術線,另一條是與 AI 合作的思維線。前者讓我更清楚 Odoo 的結構與限制,後者則逼我去思考 —— 在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裡,如何快速試錯、如何找到能被複製的架構、如何不被細節淹沒。

我覺得 AI 不是要幫你寫出「完美的程式」,而是讓你敢去嘗試那些過去看似難以挑戰的題目。Day29提到,當你知道有個隨時可用的「陪練員」,就會更願意去試著拼接出一個雛形,哪怕最後要自己花時間收尾。這其實就是軟體開發的日常:快速建立、打磨修正、最後沉澱。

而這一系列文章的價值,或許並不在於「有沒有產出一個最終可商用的模組」,而是自己紀錄留下了一條參考的路徑。ERP 在地化是一個長遠的過程,不是一次馬拉松衝刺就能結束的,比較像是一場接力,2025我先跑一段,把經驗留下來,休息一段時間後,再接著跑完未盡之事。

總結一句話:模組是產品,文章是地圖,AI 是夥伴。
產品需要持續維護,地圖要不斷更新,而夥伴提醒我們:不必一個人苦撐,很多路可以有AI陪著走。也許,如同Day29所說,AI增加效率所創造的時間,讓我們學會應用時間去探索與試錯,看見未來更多的可能。

我的繪製 30 天地圖已經要結束了,地圖不會告訴你終點,只會提醒每一步可能的方向。


上一篇
Day 29: 開發建議
系列文
做模組 × 畫地圖:30 天在地化會計模組的挑戰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