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期待 AI 能用一句話就解決複雜的商業問題,這種魔法按鈕與神奇指令的心態,往往才是導致採用不順的最大障礙。真正該優先建立的是可持續與可複製的協作模式。
場景決定功能,唯有把每一次互動放回具體情境裡,AI 才能真正發揮效益。
舉個例子是米其林主廚的廚房,在這裡並沒有一個「完成晚餐」的按鈕,只有各式各樣的工具與清楚的分工。米其林主廚的厲害之處,不只是「拿對工具」,而是把工具 × 經驗 × 脈絡三者疊加起來,用一次次的判斷把菜做到位。
Microsoft 365 Copilot 也是如此。它並不是一顆能瞬間變出成果的按鈕,而是一套工具組。真正的關鍵不在於它能變出什麼,而在於如何在對的時機用對的功能。你的專業與當下的情境,才是決定成果「味道」的來源。
高品質的 AI 協作始於打字之前的思考,運用 GCES 框架將模糊需求轉化為清晰指令:
GCES 不是編寫咒語的技巧,而是場景定義的紀律,這個觀念可以幫助使用者從「提示詞作者」轉型為「需求診斷顧問」,先釐清真正問題再自然產出高品質的提示與回應。
任何複雜的商業任務,本質上都是一系列微小步驟的集合,所以與其期待AI一次到位,不如將其拆解為一連串具體的「動詞」指令。
我們以「準備一份新產品的市場提案」來舉例,這個範圍以及整體較廣大的目標可被分解成以下幾個部分
在工作流程的每個節點從想達成的目標搭配關鍵字,例如 Summarize、Draft、Ideate、Rewrite、Compare、Translate,能讓 AI 自然融入既有的專業語彙,成為流程中的高效能節點,實現無縫對接與即時價值創造。
定義了場景與動詞後無需從零開始,可以從 Copilot Lab 的提示詞庫 (Prompt Gallery) ,這個功能扮演著從場景到功能的橋樑
Catch up (追蹤進度):對應 Summarize 動詞。
例如:「將這份 30 頁的報告濃縮為三個關鍵要點。」
Create (內容創作):對應 Draft / Ideate。
例如:「為新專案的啟動會議,草擬一封全員通知郵件。」
Ask (提問洞察):對應 Compare / Ideate。
例如:「分析這兩份財報,指出三項最顯著的差異。」
Edit (內容編輯):對應 Rewrite / Translate。
例如:「將以下段落改寫得更為精簡,並強化其專業性。」
將 場景 → 核心動詞 → 功能分類 → 提示範例 串聯起來,就得到了一張可立即上手的 AI 執行地圖。
要將 Copilot 從一個新奇的噱頭,轉變為不可或缺的生產力夥伴,綜合上述重要概念的幾點思維如下
精通「場景決定功能」的核心思維,意味著將從一個被動的指令下達者,蛻變為一個主動的場景設計師。
這不僅是有效採用 AI 的關鍵第一步,更是未來商業環境中放大個人與團隊核心價值的根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