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6
0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20/20141298B3Ibmve6F1.png

迷失於文字森林的現代困境

每天的工作就像是在一片看不見邊界的文字森林裡穿行,來源包含了信件、訊息、文件、會議紀錄等等,它們像一棵棵相似卻彼此孤立的樹。

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感受到會耗費大量時間在樹與樹之間奔波,試著拼出它們的關係,最後常卡在認知負荷的泥沼。真正讓人疲憊的,不是資訊量,而是缺少能看見關聯與重點的「一張圖」。

這張圖,來自人類與 AI 的分工:人類建立深度理解,AI 生成可用摘要。前者決定方向,後者提供速度與廣度。把兩者結合,才有機會在森林裡走出路。

理解的兩條路:人類「建構」、AI「生成」

人類:以建構累積理解

面對一份內容,人類會把新的訊息放進既有的知識架構裡,比對、歸納、命名,逐步形成可重複使用的心智模型。最後那段「摘要」,其實只是「我理解了什麼」的外顯標記。

生成式 AI:以生成壓縮全局

生成式 AI 擅長在大量內容中找共同結構,以高機率的語言序列把它壓縮為可讀文本。它像高空全景照,能一次橫跨多份文件與對話,迅速把重點湊成草稿。這是它在摘要中的價值:速度、廣度、可迭代。同時要認清風險:在模式相似但意義不同的片段之間,可能出現錯配與「事實幻覺」。最好的工作流是——AI 先生成,人類再建構:先用 AI 拉全局,再由人類補上意義、驗證脈絡、修正錯誤。

關於「關聯地圖」:點到為止

郵件、文件、會議、訊息並非孤島,它們彼此指涉、相互影響。任何能把這些連結顯露出來的「關聯地圖」都會幫上忙,因為 AI 在摘要時就能帶著脈絡工作,而不是對著一堆斷裂的句子做字面壓縮。本篇不聚焦產品細節,重點是使用法則

使用法則:讓 AI 摘要真正有用

以下四條法則,不談產品設定,只談你今天就能做到的操作。

第一步 : 把需求改寫成 AI 能確實執行的任務:

  • 指定角色與視角(例如:專案經理要風險盤點,法務關心條款差異)
  • 指定範圍與時間(例如:過去兩週、與 A 專案相關)
  • 指定輸出結構(例如:三項風險、兩個關鍵決策、下一步)
  • 要求證據與來源(逐條附原文摘錄與位置)

第二步 : 先廣後深
第一輪要寬而淺,確認主題、盲點、未決議題。第二輪才窄而深,針對前三大問題展開對比、追溯與推導,避免「一開始就鑽牛角尖」。

第三步 : 迭代與對照
把摘要視為草稿,用範例與對照版本透過不同視角去「拉扯」生成結果,讓內容更貼近實務脈絡,而不是停在漂亮但空泛的文字上。

M365 Copilot 相關能力速覽(與摘要最相關)

基於上述的使用法則後再套入到 M365 Copilot 對應的幾點功能

以下僅列與「從對話中截取與摘要」高度相關的能力,作為設計提問與工作流的參考。

  • Copilot Chat(跨產品對話):在同一個對話中,彙整郵件、文件、會議重點,回覆要點並可追溯來源。
  • Copilot in Teams(會議前中後):會前讀檔提要、會中即時筆記與追問、會後要點與行動清單草稿。
  • Copilot for Outlook:長郵件速讀、往來線索匯整、產生回覆草稿並附引用段落。
  • Copilot for Word/OneNote/Loop:把散落內容整理為可編修文件或筆記模組,支援逐段精煉與改寫。
  • Copilot for Excel:把文字重點轉為表格欄位與簡單指標,利於追蹤與責任分配。

設計時請以「使用法則」為主,以上能力僅作為落地時的工具選單。

實作範例:Copilot Chat 如何將外部資訊,轉化為內部教育訓練教材

情境:您是一位產品訓練師,需要將 OpenAI 官方網站上關於「大型語言模型(LLM)應用」的最新 PDF 文件,快速轉化為一份給內部產品經理的教育訓練教材,幫助他們理解核心觀點並應用於日常工作。

前置條件:

  • 已下載該份 PDF 檔案,並可將其作為 AI 分析的來源。
  • PDF 內容結構清晰,有明確的標題與段落。
  • 內部需求明確:您知道產品經理需要了解哪些重點,例如「模型選用標準」與「風險控管」。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20/20141298mkLcoBQSBD.png

對話式操作 :

這套流程呼應了文章提到的「AI 先生成,人類再建構」核心法則,將外部的龐大資訊,高效地轉為內部可吸收的知識。

第一步(先廣後深:AI 生成全局草稿)

你:請閱讀這份關於 LLM 應用的 PDF 檔案,並以「產品訓練師」的視角,摘要出三大核心主題,針對每個主題列出兩個關鍵觀點,並附上原文段落作為來源。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20/20141298tSGMpCpKxo.png

第二步(迭代與對照:人類注入脈絡與深度)

你:謝謝。現在請聚焦在摘要中的「模型選用」這個主題。假設我們的應用場景需要「高即時性」與「低成本」,請根據文件內容,進一步闡述在這種條件下,開發團隊應優先考量的三項評估標準為何?請用條列式說明。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20/20141298s0tnclYQG5.png

第三步(產出與驗證:生成可用的教材內容)

這一步的目標是讓 AI 將前面已聚焦的內容,轉化成一份結構化的教材「半成品」,由您完成最後的客製化與驗證。

你:非常好,請將以上那「三項評估標準」,轉換成一份給產品經理的訓練講義草稿。格式須包含:
1.一個標題:點出這是針對「高即時性、低成本」場景的選型策略。
2.三項標準的簡要說明:每項不超過 50 字。
3.一個開放式提問:用來引導內部會議討論,例如「我們目前的開發流程中,哪一項標準最容易被忽略?」。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20/20141298L6fxGDHwWT.png

驗證清單(交付前 3 分鐘對照):

  • 教材中的每項建議,是否都能追溯回 PDF 原文或內部文件的證據?
  • 內容是否已從「純粹的資訊摘要」轉化為「帶有內部觀點的行動指南」?
  • 是否標示出外部資訊與內部實務不符或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地方?
  • 生成的討論問題是否具體,能有效引導團隊思考?

結語

摘要不是終點,而是通往理解的捷徑。

讓生成式 AI 負責速度與廣度,讓人類負責意義與取捨,就能把分散的碎片匯成決策所需的脈絡,從文字森林中又快又穩的走出來。


上一篇
Day 5 - Copilot 助你第一法則 : 場景在哪裡功能的起點就在那裡
系列文
30天 Copilot 企業實戰:助你・助理・代理,從工具到工作流的升級6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