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的報酬率序列往往同時存在自我相關性 (autocorrelation) 和波動率群聚 (volatility clustering) 的現象。單獨使用 ARIMA 或 GARCH 模型都只能捕捉到問題的一個面向。ARIMA 模型專注於預測序列的條件期望 (conditional mean),即報酬率的線性動態;而 GARCH 模型則專注於模擬序列的條件變異數 (conditional variance),即波動率的動態。將兩者結合,我們可以建構一個更全面、更能反映市場真實動態的模型,從而制定出更為精細的交易策略。
本策略的核心思想是利用 ARIMA 模型來預測未來報酬率的方向,並以此作為交易訊號的基礎。然而,由於金融市場的波動性並非恆定,我們進一步引入 GARCH 模型來捕捉和理解 ARIMA 模型的殘差中所隱含的波動率結構。以下將逐步拆解此策略的具體執行邏輯。
t
,我們不使用全部的歷史數據,而是選取最近的 k
天(例如 k=500
)的對數報酬率數據作為模型的訓練集。當移動到下一個交易日 t+1
時,數據窗口也向前滾動一天,納入最新的數據並剔除最舊的數據。k
的選擇: k
值的選擇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較短的窗口(如 k=250
,約一年)對近期市場變化更為敏感,能更快捕捉到新趨勢,但缺點是可能更容易受到短期市場噪音的干擾,導致模型不穩定。較長的窗口(如 k=750
或 k=1000
)模型穩定性較高,不易被短期雜訊誤導,但缺點是對市場結構性轉變的反應較為遲鈍。k=500
(約兩年)是一個常見的折衷選擇,但在實際應用中,最佳的窗口長度通常需要透過參數優化和回測來決定。ARIMA(p,d,q)
模型中的 p
(自迴歸項)、d
(差分階數)、q
(移動平均項)三個參數,正是用來描述這種時間上的依賴關係。k
筆數據找到一組最優的 (p,d,q)
組合。自動化的模型選擇方法通常是遍歷一個預設的參數範圍(例如 p, q 從 0 到 5),並利用赤池資訊準則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 或貝葉斯資訊準則 (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 BIC) 作為評估標準。AIC 和 BIC 的目標是在模型的解釋力(擬合優度)和模型的複雜度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懲罰過於複雜的模型以防止「過擬合 (Overfitting)」。GARCH(m,s)
模型的核心思想是,今天的波動率不僅與昨天的市場衝擊(即昨天殘差的平方)有關,也與昨天預測的波動率本身有關。最常見的 GARCH(1,1)
模型就足以描述大多數金融資產的波動率動態。透過擬合 GARCH 模型,我們可以量化市場波動的持續性,並對未來的波動率做出預測。t
,我們已經擬合好了 ARIMA(p,d,q)
和 GARCH(m,s)
模型。我們的目標是預測第 t+1
天的報酬率。這個預測主要由 ARIMA 模型產生,它會給出對 t+1
日報酬率的「點估計 (Point Estimate)」。t+1
日波動率的預測)同樣至關重要。它可以作為風險管理的依據,例如,當預測波動率過高時,可以選擇降低倉位甚至不進行交易,以規避潛在的極端風險。δ
」。例如,只有當預測報酬率大於 δ
時才做多,小於 -δ
時才做空,介於 [-δ, δ]
之間則保持空倉。這有助於確保只在模型有較高「確信度」時才進場。ARIMA+GARCH 模型為量化交易提供了一個嚴謹且強大的統計框架。它系統性地結合了對資產報酬率和波動率的建模,使其遠勝於僅依賴單一模型的簡單策略。然而,模型的成功應用絕非易事。交易者必須警惕過擬合的風險,並充分考慮到交易成本、滑價等現實因素。此外,市場結構的突變(例如由重大宏觀經濟事件引發)可能導致模型在短期內失效。因此,持續的監控、定期的模型再評估,以及將此策略作為一個更廣泛、更多元化的投資組合中的一部分,才是通往長期成功的穩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