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助理支持社工訪談紀錄:智慧工具如何改變紀錄方式
✍️ 從手寫到語音轉文字的演進
早期社工訪談紀錄全靠手寫或打字,不僅耗時還常遺漏重點。隨著科技進步,出現了「語音轉文字」(Speech-to-Text,STT),能即時把談話轉成文字,大幅減少人工負擔。進一步的「說話者分離」(Speaker Diarization)技術,則能自動辨識不同說話者,讓長篇訪談紀錄更清楚、可追溯。
💬 讓 AI 理解情緒與對話脈絡
現代 AI 不僅能轉錄聲音,還能進行「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幫助社工理解受訪者的情緒變化。此外,「上下文感知語言模型」(Context-Aware Language Models)能理解對話的前後脈絡,避免誤解或斷章取義。舉例來說,當個案說「我最近很累」時,AI 會在摘要中提示這可能反映壓力或健康問題,而不是單純的疲憊描述。
🔒 安全與品質並重的未來
未來,這些系統會更加注重「資料隱私與匿名化」(Data Privacy & Anonymization),自動隱藏或刪除敏感資訊,確保個案安全。同時,透過「語音轉錄準確率評估指標」(Transcription Quality Metrics),例如詞錯誤率(Word Error Rate,WER)與字元錯誤率(Character Error Rate,CER),持續監測 AI 轉錄品質。隨著模型改進與多語言支援,AI 將能協助更多元的族群與場景。
🤝 技術如同支援團隊的協作
把這些技術想成一個分工明確的團隊:STT 負責把聲音變成文字,說話者分離標明「誰在說話」,情感分析掌握語氣溫度,上下文感知模型理解完整故事,而隱私保護則守住資料安全。這種協作不會取代社工,而是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專注傾聽、陪伴與支持,讓紀錄工作既高效又充滿人情味。
📚 名詞白話解釋
語音轉文字 (Speech-to-Text, STT):把說話內容即時轉成文字,像自動打字員。
說話者分離 (Speaker Diarization):自動標記對話中不同的人在何時說話。
情感分析 (Sentiment Analysis):分析語句的情緒,如高興、憂鬱或焦慮。
上下文感知語言模型 (Context-Aware Language Models):能理解前後脈絡,避免斷章取義。
資料隱私與匿名化 (Data Privacy & Anonymization):刪除或隱藏敏感資訊,保護個案隱私。
語音轉錄準確率評估指標 (Transcription Quality Metrics: WER、CER):用來衡量 AI 轉錄聲音的正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