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的電商名單雖然接上了,但德華很快發現,真正的麻煩其實在收件匣。
週一早上九點,德華打開 Gmail,紅色的 99+ 又在閃爍。
詢價、合作邀約、廣告信混在一起,像泥沼一樣讓人越陷越深。
偏偏就在昨天,老闆交代了一份 VIP 客戶名單:
「這些客戶來信,一封都不能漏。」
結果….VIP 信件被廣告信掩蓋。
會議室投影幕上一片空白,德華滿手冷汗。
回到座位,他開始上網找辦法:
Gmail Filter、Make 自動化、AI 自動回覆……
教學看起來都很清楚,但操作後他才發現:
收件匣能套規則,卻不會懂業務。
德華心裡只剩下一個念頭:
需要的不是範例,而是一個 專屬的數位助理。
收件匣的問題,不在於能不能分類,而在於它缺乏 懂情境的智慧。
德華在 Make 設定 Gmail → Odoo:
{
"criteria": {
"from": ["*@customer.com"],
"subject_contains": ["詢價", "報價", "合作"]
}
}
第一次測試失敗。
VIP 客戶寄來的信標題居然是「Re: 上次聊的事」,完全沒命中。
他於是補了一個判斷:
只要寄件人存在於 Odoo 客戶清單 → 一律進 CRM。
三條路徑很快成形:
這次測試,VIP 信件正確分流。
德華看著 CRM 裡的新紀錄,鬆了口氣,喝下那杯早就涼掉的咖啡。
單靠寄件人或標題,規則永遠有限。德華後來測試了一個更聰明的做法:
在 Make 的流程裡,加入 AI 模型判斷信件內容的意圖。
這樣,即便標題再隨意(像是「Re: 上次聊的事」),
數位助理也能看懂背後的業務需求。
Odoo 接收的,不再只是「分類好的信」,而是「帶判斷力的商機」。
Gmail 新郵件
↓
Make Trigger(條件判斷)
├── VIP 客戶 → Odoo CRM 建立商機 + 手機推播
├── 一般客戶 → Odoo CRM 建立商機
└── 供應商 → Odoo 採購模組
↓
AI 意圖判斷
├── 價格/數量/交期 → 詢價商機
├── 合約/合作/提案 → 合作洽談
└── 其他 → 一般往來
最後,他讓 Make 呼叫 Odoo API:
lead = env['crm.lead'].create({
'name': email_subject or "未命名案件",
'partner_id': partner.id,
'description': email_body[:2000],
'priority': '2' if is_vip else '1'
})
並自動附加提醒:
「今天 17:00 前回覆此客戶。」
※ 實際效益因人而異,自動化系統仍需要定期維護。
德華終於擺脫了收件匣的泥沼。
VIP 客戶不再漏接,CRM pipeline 自動生成,
他第一次覺得自己真的有了一個專屬的數位助理。
問題暫時解決了。
但會議桌上,老闆要的從來不只是「信件」。
👉下一回合,更嚴苛的挑戰,將是 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