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半路出家的工程師,去年因為工作需要,開始關注業界在實踐可觀測性工程的方法以及心得。從 observability 1.0、2.0 到現在 3.0 問世,再到許多工具的使用,例如 Metrics 的監控工具 Prometheus、使用 Elastic stack 收集 logs,最後因應微服務的興起,Traces 的監控也變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身有幸在擔任 SRE 的第一份工作中,就有從零到一建構一套監控系統的機會。但是,當時的我專注於學習工具的使用,認為把工具架設好、告警能成功發出,就算是實踐可觀測性工程了。一年過去,有了一個機會進入到新團隊,非常巧合地第一份任務就是建構一套適合團隊的監控系統。這次導入系統的心情,和一年前卻有很大的不同。
一年前的我,專注於工具的使用,卻忽略了可觀測性對於團隊的意義是什麼?它能怎麼幫助團隊快速定位問題?可觀測性之於 SRE 這個角色又是什麼?導入可觀測性將會有不小的成本花費,那麼它能為商業產品面帶來哪些好處與貢獻?一年後的我,在動手架構系統之前,終於開始思考這些問題。
近幾年不管是在研討會上或者社群中,也看到許多關於可觀測性工程的分享與討論,而我也從中吸收了許多的知識以及前輩的經驗。所以,今年想透過鐵人賽,來記錄我作為一名 SRE,重新學習可觀測性工程的點點滴滴。同時,也希望能透過這篇系列文與這個領域的前輩們互相交流,持續學習進步。
本系列將圍繞三大主題展開,希望能為正在思考如何為團隊建立可觀測性能力的工程師,以及想了解現代監控系統設計思維的 SRE,提供一些實用的思考框架和實踐經驗。
Observability 的概念與哲學
OpenTelemetry 深度探討
儲存後端的選擇與實踐
每個主題都會結合實際案例和工具操作,避免純理論的討論。希望透過這三十天的分享,能與大家一起探索可觀測性工程的精髓,持續地討論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