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
0

「日常有備,災來無懼」

你可曾想過:災難,與日常的距離?

災難發生時,往往令人措手不及、防不勝防。
颱風停電、豪雨淹水、地震半夜將人震醒。
這些情境,是否都曾喚醒你生命中的某塊回憶?

近如今年夏天的丹娜絲風災,突如其來的強風、豪雨,致使屋頂被掀飛、街道瞬間淹水,停電、通訊中斷,居民在慌忙中發現:家中的手電筒沒電、飲用水不足、沒有應急的保暖設備,可能在黑暗中嘗試翻找遺失在家中某處的「緊急避難包」。
正因天然災害發生得又快又急,若日常儲備的量能不足,則需在狂風暴雨中,摸黑承受失溫的風險,等待救援。而這並不是哪個電影橋段,是真實上演的台灣日常。

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颱風、豪雨、土石流,甚至區域衝突的風險,始終存在。
然而,現實是:大多數民眾都知道要做防災準備,卻常常停留在「知道」而不是「做到」。

為什麼?

根據我自身準備防災物資、學習防災知識與嘗試向身邊朋友推廣、倡議的生命經驗來說,我大致歸納原因有三:

  • 資訊分散:資訊分散於各個單位網站,且內容豐富,需時間轉化
  • 學習門檻:官方文件大多內容較艱澀,缺乏生活化使用情境說明
  • 抗拒心理:人性往往傾向忽略「最壞的可能」,不願面對災難風險

結果就是:防災成了遙遠的概念,而不是日常的一部分。

這就是我這次鐵人賽挑戰的起點。

我決定用30天的時間,打造一個名為「韌性生活指南」的side project。

「韌性」(Resilience)意味著能從惡意攻擊、事故,或自然發生的威脅、事件中,快速適應、調整且恢復的能力。
對我來說,防災準備不僅僅只是一個背包,更是一種能夠在不確定的日常、變動的世界中,依舊保持安心、穩定,並能夠持續生活的能力與心理狀態。

這是一個具產品思維的科技防災專案,分別融合:

  • 生活痛點(平時有準備,災難時才能有選擇)
  • 產品思維(將複雜資訊轉化為可行動的步驟)
  • 科技應用(網站平台、AI推薦、資料庫設計)

最終,打造一個**「防災物資智慧化推薦平台」**,讓防災準備不再是難事,而是像打開購物清單一樣簡單;讓繁瑣的資訊轉換成人人都能理解,且能夠立即執行的行動指南。

這30天,我想邀請你一起:

  • 從「為什麼我們需要韌性」,逐漸理解生活與風險的關係
  • 看見專案如何從理念→需求→設計→技術→成果,逐步實現
  • 最重要的是在專案裡帶走一些你能馬上落地的防災行動

我們無法決定災難何時到來,但可以從日常逐步累積選擇權。
我們無法選擇災難何時發生,但可以選擇就從今天開始準備。

這,就是《韌性生活指南》的起點。


下一篇
Day 2|韌性生活指南:防災物資準備的三大迷思與痛點
系列文
《韌性生活指南:用科技打造更堅韌的日常》1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