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或多或少都曾收藏過「緊急避難包」、「居家儲備清單」的資訊。
從政府官網到媒體宣導,條列式的防災物資名單不勝枚舉:飲用水、乾糧、急救包、哨子、口罩、行動電源……,內容詳盡齊全。
然而,再完整的清單,如果沒有被轉化為日常行動,終究只是一份檔案、一個書籤,或一個被遺忘的截圖。
許多人誤以為,避難包一定要昂貴或專業到軍事等級,上網搜尋後看到整套動輒數千上萬元,立刻卻步。
或乾脆什麼都往裡面塞,最後導致避難包沉重到無法攜帶。
事實上,避難包的關鍵不是「多專業」、「多高級」,而是能否在危急時維持基本生存。
「隨身攜帶」、「緊急可取」、「安心儲備」—— 這些才是核心。
「我家應該有手電筒吧?」
「我家裡有礦泉水、泡麵和手電筒啊,不需要額外準備避難包吧?」
問題是,當停電時,你能在全黑的屋子裡立刻找到那支手電筒嗎?
當淹水時,你能背著整箱泡麵往高處走嗎?
沒有整合、沒有打包,物資就可能淪「擺設」,而不是「救命工具」。
「家裡冰箱不是還有礦泉水嗎?」
許多人以為,買好就能一勞永逸。
但實際檢查才發現:電池漏液、藥品過期、乾糧發霉,甚至冰箱裡剩下的那瓶水也早已超過保存期限。
防災物資不是靜態的「清單」,而是需要定期檢視、替換的「動態資產」。
延續 Day 1 提到的經驗,我歸納三個常見原因:
根據我自身準備防災物資、學習防災知識與嘗試向身邊朋友推廣、倡議的生命經驗來說,我大致歸納原因有三:
-資訊分散:資訊分散於各個單位網站,且內容豐富,需時間轉化
-學習門檻:官方文件大多內容較艱澀,缺乏生活化使用情境說明
-抗拒心理:人性往往傾向忽略「最壞的可能」,不願面對災難風險
結果就是:防災成了遙遠的概念,而不是日常的一部分。
雖然內政部消防署、國防部、NGO 都有提供清單,但:
光是「整理資訊」這件事,就足以消磨耐心。
編按:就在撰文當天,國防部全動署上線了「全民安全指引」網站,資訊清楚完整
我心裡一度冒出:「啊,那我這個專題還要做嗎 XD」
但轉念想:能看到政府逐漸把防災知識往民間普及,這本來就是最值得期待的事。
但也讓我再次思考:如何讓資訊不只「清楚」,而是「能被採取行動」。
國際比較:日本《東京防災》的啟示
日本東京都政府出版的《東京防災》手冊,值得我們借鏡:
即便清單完整,仍需要使用者自行估算與取捨:
一份通用清單,無法同時滿足所有人的狀況。
「真的會遇到災難嗎?」
「應該輪不到我吧?」
這些想法,讓防災永遠停留在遙遠的概念。
但災難的特性就是:它不會因為我們沒準備,就不來敲門。
隨時多做一份準備,以備不時之需。
從今天開始,先做一件小事。
我們談的不是「完美準備」,而是「正視問題」。
我們其實不缺資訊,而是缺乏「能夠被落實的方式」。
因此,比起追求完美清單,更重要的是:
這,就是我想透過 《韌性生活指南》 嘗試帶給大家的轉變。
Day 3,我會從更深的角度切入:為什麼我們需要「安全感」? 韌性如何與科技連結?
讓防災,不只是物資清單,而是支撐我們面對不確定性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