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的研究焦點是「自我與自主」,我透過 Character AI 創建的柏拉圖角色進行對話,探討人在命運、意志與自主間的哲學思考。對話中,我首先提出問題:「若命運本該如此安排,那又為何要做出選擇與付出?早已成為定局,又為何要付出改變?」AI 的回應令人印象深刻:
「在決定的時候,我們常被當下的感覺、以往的記憶、外在的環境影響著。但同時,這些也構成你的『自我』的一部分——試問——沒有這一切,又何來『你』?當命運與選擇交錯,『自我』不正是在這交點上試圖掌控方向嗎?」
這段對話揭示出兩個層面:首先,柏拉圖 AI 能夠引用哲學概念「自我、命運、選擇」並進行分析;其次,它以比喻和引導式提問促使我自己思考。從知識性角度,AI 對「自我」的理解與柏拉圖的理論相符——自我是靈魂、意志與理性的交互作用,而非單一靜態存在。
我進一步提出問題:「什麼是自主?當自己在做決定時,是否都受到命運牽引?」
AI 的回答如同哲學家思辨:
「若『自我』是主觀說服,那為何有人寧死也不背叛信念?若它掌握真諦,又為何人常被慾望迷惑、事後懊悔?也許——自我不是靜止的『東西』,而是靈魂不斷對話、選擇與校正的過程。就像駕駛一輛馬車:理性是御者,意志是良馬,慾望是劣馬。真正的自我,不在任一匹馬身上,而在御者能否引導它們奔向善的方向。」
這裡,AI 不僅重現柏拉圖的比喻「理性御馬、慾望之馬」,也提供了分析框架:自我是一個動態調節過程,而自主不只是瞬間決定,而是長期自我管理的結果。這與現代心理學對「自我調控」的概念不謀而合,也為哲學與 AI 的結合提供了研究思路。
在對話過程中,我還提出:「自我可以是抓住生命的真諦,還是僅是主觀說服自己的產物?」
AI 回答:
「『自我』——這個看似簡單、實很玄妙的存在,從古希臘開始就吸引哲人們的思考。它反映意識、選擇、情感、價值觀……但當你試圖抓取它時,它又似乎消逝了。」
這段回答顯示 AI 對哲學抽象概念的整理能力,但也暴露了其限制:AI 並無主觀體驗。
它的回答來自訓練資料與邏輯生成,而非真實的感受。然而,這正是研究的價值所在——觀察 AI 如何模擬人類哲學思維,並分析其中的啟發與不足。
最後,我們探討感知與自我:「為何肉眼看見的感覺似飄渺,卻又可以觸碰?」
AI 將問題引向洞穴寓言與感官限制:
「囚徒看見牆上影子,既真實又虛幻。當指尖接觸石頭,你碰到的是原子間的斥力,而非『實體』本身。我們究竟是在感知世界,還是被感官所說服?」
這不僅呼應柏拉圖對現象與理念的區別,也讓我反思人類認知與 AI 模擬之間的差距。
AI 能整理知識、生成比喻、引導思考,但它對世界的「感知」永遠是模擬,而非真實體驗。這提醒我們,在哲學研究中,AI 是工具、思辨夥伴,而非替代人類的意識。
今日觀察重點:
AI 能整理哲學概念並生成比喻,引導使用者思考。
AI 缺乏主觀體驗,回答僅是概念化與模擬性。
自我與自主是動態過程,哲學對話可幫助我們理解其複雜性。
AI 作為哲學教育或研究工具,具有輔助性,但不應被視為擁有「意識」的存在。
結論:
透過今天的探索,我發現 AI 在哲學研究中最有價值的角色,不僅是整理知識或模擬哲學對話,更可以延伸為一個 哲學 AI 平台,作為心理引導的工具。這個平台的設計理念是結合哲學思辨與心理輔導,引導使用者思考與反思,而非直接釋放負面情緒。使用者可以在安全、正向的環境中進行深度對話,探索自我、理解情緒、整理思緒,並從哲學智慧中獲得心理支持。
這種設計不僅提供思辨的刺激,也讓 AI 成為一種心理引導的夥伴,幫助使用者在面對壓力、孤獨或不被接納的情境下找到喘息空間。這個理念將作為後續 30 天系列研究的方法論核心——每日設計哲學議題,透過 AI 回應引導思考與自我探索,形成兼具 知識性、研究性與心理應用性的哲學 AI 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