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Banana Paradise AI 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這天,一位剛從產品思維工作坊結業的傳播猿,滿腔熱血衝進了程序猿們的山洞,傳播猿表示專案告急!前線的猴子回報「神臂金剛」不好用。
「各位!」傳播猿高舉著手中的筆記,「前線的操作猿回報,他們覺得『神臂金剛』不好用!我感覺問題出在反應速度,我覺得他們需要一個更快的機器人!」
一位資深程序猿抬起頭,翻了翻紀錄:「有具體的使用者回饋嗎?他們是在什麼情境下覺得慢?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什麼?」
傳播猿揮揮手:「別問這麼多!相信我的判斷,我們先把速度提起來,使用者肯定會喜歡的!」
在專案時程的壓力下,程序猿們雖然心存疑慮,也只能立刻投入優化工作。
程序猿團隊展開了一場技術攻堅戰。他們重構演算法、優化硬體驅動、為了那幾毫秒的延遲挑燈夜戰,整整三天後,他們成功將「神臂金剛」的反應速度提升了 15%。
在成果展示會上,傳播猿興奮地向操作猿們展示這個「重大突破」。
看著動作確實變快了的機器手臂,一位操作猿代表搔了搔頭,困惑地說:「呃,速度變快是很好?但我們上次的意思是,香蕉偶爾會卡住,我們只想要一個『手動暫停鈕』,讓我們能把卡住的香蕉拿出來。我們從沒說過它太慢啊。」
空氣瞬間凝結。程序猿們三天的心血,解決了一個沒人提出的問題。這次的白工,源於一句致命的口頭禪:「我覺得你需要」,我們的生活中是不是也常落入這個「我覺得你需要」致命的陷阱呢?
傳播猿的初心是好的,但犯了一個專案管理中最常見的錯誤,那就是在沒有深入探究「Why」之前,就直接給出了「What」和「How」,這種情況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
我們總是急著給出解決方案,卻很少停下來問一句:「你為什麼需要這個?」
這種「猜測需求」的陷阱,不僅存在於專案中,更貫穿我們的人生選擇。
這些條件聽起來都很完美,但靜下來想一想你確定你想要的,是滿足這些條件的人或工作?還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只是覺得「擁有這些」會讓你感覺比較不慌?你究竟是為什麼做出這個決定?
我們總想做出「正確」的選擇,卻好像從來沒問過自己真正需要什麼,就急著做決定。
我們沒察覺自己其實想休息,只覺得自己應該要更進步。
或許,人生沒有哪個選擇是絕對不會後悔的?今天做的決定,兩年後回頭看可能覺得可笑,但那不代表當時是錯的,只代表我們長大了。但在下一次奮不顧身地投入之前,無論是對一個功能,還是一段關係,讓我們試著先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一起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一下,讓我們一起,聽聽彼此內心的聲音🐵
如果現在有 30 秒,只能問自己一句話,你會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