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聊了 VSCode + Github Copilot 如何成為我的 vibe coding 試驗場。這次,我想將視野從 IDE 延伸到另一個開發者最熟悉的戰場:CLI(命令列介面),並深入探討幾個代表性工具:Codex、Claude Code 與 Gemini CLI。
為什麼要特別關注 CLI?因為『Vibe Coding』的精髓不僅限於圖形化的編輯器。有時,在終端機裡透過指令與 AI 直接對話,那種純粹、高效的互動,反而更貼近開發者的工作核心
Codex 算是最早打開 vibe coding 大門的工具之一。它的特色是能在一個「安全的沙盒」中跑程式,幫你讀檔、改檔、執行測試,甚至會不斷嘗試直到測試過關。
對需要強調「正確性」的場景特別好用。就像有個 AI 寫程式給你,不只是丟一份初稿,而是會負責把程式碼跑起來、測試過關才算完。
Claude Code 跟 Codex 最大的不同是「思路透明化」。
它會在動手改程式碼之前,先跟你說:「我打算怎麼做,步驟是什麼」。
你可以先檢查 AI 的邏輯,再決定要不要讓它動手。
此外,Claude Code 獨有的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是一大亮點。它賦予了模型串接外部工具的能力,例如讀取 Figma 的設計稿、理解 Slack 的討論串,甚至整合進團隊的開發工作流中。
再來是 Google 的 Gemini CLI,算是後起之秀,但很快就吸引不少開發者。
原因很簡單:
你甚至可以提供一張 UI 設計稿的截圖,它就能為你生成對應的前端程式碼,這對前端開發的 Vibe Coding 流程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加上 Google 自家雲端和 API 的生態系,Gemini CLI 很適合做跟雲服務或 API 整合相關的快速實驗。
除了上面三個 CLI 工具,還有一些值得注意的 vibe coding 環境:
這些工具各有千秋,但真正的關鍵不在於「CLI 還是編輯器」,而在於其背後驅動的大型語言模型(LLM)。工具終究是我們與模型互動的介面。
就我自己的使用經驗,目前最順手的還是 GitHub Copilot,它能靈活整合不同模型。例如,我常根據任務特性,在GitHub Copilot 中切換使用 Claude Sonnet 4 和 **GPT-5 mini,**這樣的組合不僅成本效益高,更能保持在開發心流(Flow)中不被打斷。之前我也試過直接使用 Claude API 和 OpenAI API,結果 token 消耗驚人,還沒研究透徹就先燒掉一筆 $$。
至於 Google,近期在影像處理的多模態模型上的表現讓人驚艷,特別是 nano banana,幾乎強得不像話。這讓我更期待未來在 vibe coding 情境裡,它能帶來什麼樣的突破。
因此,接下來的文章,我將會採用 GitHub Copilot (搭載 Claude Sonnet 4 和 GPT-5 mini ) 的組合,繼續為大家呈現更多 Vibe Coding 的實戰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