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討論的這個議題是,假設你是
我覺得這時機剛好,是你擴展自己視野的時候。
但今天這篇,我先想聚焦,你本身是第一次接觸後端程式語言,又想要知道哪種語言的調性適合自己。
為什麼我們要討論這件事情?
透過 GenAI,人人都能快速產出一份堪用的功能。但挑戰隨之而來:如果你沒有能力檢驗、甚至親手調整它,那份 AI 生成的結果,終究不會真正屬於你。這也是許多 vibe coding 專案最終變成「義大利麵式程式碼」,難以維護的原因。
因此,接下來的篇幅將進入實戰。我們將扮演一位後端初學者,目標是使用 AI 協助,在四種主流後端語言——PHP、Python、Golang 與 NodeJS——中,分別實作出一個簡易的「待辦事項 (To-Do List)」CRUD API。
這個實驗的重點不是要評斷哪個語言最好,而是要親身體驗:
我們的 vibe coding 實作心法
在開始之前,我們要建立正確的心態。AI 不會讀心術,而是一位「高階但不了解你業務邏輯的工程師」。因此,我們將遵循以下心法:
觀察重點與跨語言比較
接下來,我們將規劃的四個比較時的觀察重點,逐一在四種語言中進行實驗。
在走完這趟旅程後,我們或許還不是任何一門語言的專家,但我們獲得了更寶貴的東西:跨技術的洞察力。我們不再被「學哪個語言最好」的問題困住,而是能根據需求,利用 AI 快速驗證不同技術方案的「形狀」與「vibe」,真正將開發的主導權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