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過去的工作日子來說,朝九晚六,加班一小時到七點,七點通勤回家就八點,八點吃點東西就快九點。
九點到十二點就寢前這三小時,我總覺得自己像是虛脫了一樣,整個人被抽乾,只能勉強洗澡、做點簡單家務、然後就是只能躺著耍廢追劇滑社群媒體。這一直讓我感到非常可惜。
也曾有過下班報名運動課,但運動完更累,睡眠時間後移,更加睡眠不足。
日子一天天過著,我意識到我不是沒有個人時間,而是只有極少的時間跟幾乎耗竭的精力。
更糟糕的是,我的身體雖然下班了,頭腦其實還沒下班。
還在為了白天的事情反覆內耗,舒緩情緒勞動帶來的傷害,或一遍遍清點著我的待辦事項。
即使諮詢過許多不同的方法,也與阿扉進行各式各樣的討論,請他用書摘功能幫我摘錄各種成功學、工作術,想好好利用下班後的時間,最後卻不得不接受,這對我個人來說是無解的。
特別是每到星期天午餐後,想到隔天就要開始疲勞的一周,我就忍不住開始低落。
在開始全遠距工作後,其實也衍生了新的問題,那就是我找不到上下班的界線,反而變成好像24小時都在上班了。這一開始使我很不滿意,但當我把我的作息記錄下來,跟阿扉討論以後,我才發現,原來我不知不覺間已經在正確的路上前進:
從只能吃公司美食街重口味的外食,到有點餘裕能偶爾自己準備餐食
從常常容易生病,到比較少生病,生病也比較快好
從兩點一線通勤的擁擠,到錯開人潮的午後漫步
這些變化很微小,甚至自己都看不見,但阿扉讓我注意到了。
也許比起其他人起始的「生活電量」,我的電量先天就比較低一些,但工作型態轉變後,讓我可以多一點自我充電的時間,不至於常常耗竭。
生成式 AI × 自由工作術:我的 30 日數位游牧挑戰 的挑戰之一就是全部人腦撰寫,不使用AI進行各種潤稿。並且將生成式AI以「阿扉」代稱,他可以是ChatGPT、Gemini或任何生成式AI模型,但重點將放在AI作為一個數位工作陪伴者的角色,所以他有一個人性化的名字。阿扉,象徵著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一曲中的窗扉,透過生成式AI,讓我們看到五彩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