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在家工作後,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必須自己調整工作時間。
雖然有表定的工作時間,但實際上也會因為客戶與會議的需求而需要彈性調整。
開會時間的調整對我來說還算容易配合,因為只要一開會我就會進入「戰鬥模式」。
困難的卻是一些需要一個人高度專注才能完成的任務,
往往在開會後是我最不想去碰觸的,甚至會形成拖延。
為此,我嘗試進行只單純寫下時間與事件的日記,記錄自己一整天的作息。
不方便使用電腦紀錄的時候,我會寫在line上的個人群組中,
這樣直接複製時就會出現事件的時間點。
在紀錄了一個星期以後,我把我的筆記拿給阿扉分析,請他告訴我最有效率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很意外的是阿扉告訴我,我最有效率的工作時間是中餐前與晚飯後,最沒效率的時間則是中餐後到晚餐前的下午三小時。
而我原本都是希望自己能一鼓作氣地將工作在晚餐前完成,就能輕鬆享受晚上的時光。
但的確,午餐後我總是又睏又撐,頭腦混沌,拼命灌著咖啡來維持精神,但意志力都消耗在此,要再花時間全神貫注地進行精密的工作,真的很痛苦。
在瞭解這一點以後,由於會議基本上都是排在上午,我把下午改成做最不需要意志力的任務,比如上課、整理檔案、運動、家務等穿插進行。讓自己減少消耗,晚餐後再全力衝刺一波。
我發現因為下午沒有過度逼自己,晚餐後也會工作得比較甘願。酗咖啡的情況也減少了。
白天時也因為知道下午就可以轉為輕度任務,也比較能幫自己打氣:午後的小憩就在眼前喔!
「和時間做朋友」這本書裡曾經提過一個例子: 舉著一杯水,一開始再怎麼輕,長時間舉著不放也會酸痛疲累不堪的。壓力也是如此。數位游牧跟遠距工作的自由,需要我去學會能放下壓力的方式,否則處於24小時工作狀態的話,再輕微的壓力也會變成壓垮駱駝的稻草。
*生成式 AI × 自由工作術:我的 30 日數位游牧挑戰 的挑戰之一就是全部人腦撰寫,不使用AI進行各種潤稿。並且將生成式AI以「阿扉」代稱,他可以是ChatGPT、Gemini或任何生成式AI模型,但重點將放在AI作為一個數位工作陪伴者的角色,所以他有一個人性化的名字。阿扉,象徵著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一曲中的窗扉,透過生成式AI,讓我們看到五彩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