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先從後台功能開始選擇工具。整個服務裡,後台的角色就像是基礎工廠,要能維護拍攝地點清單、相片集,還有一些預設的動作集。除此之外,還得準備幾個核心功能:毛片快篩、動作套圖,以及影片素材的生成。
在「地點資訊」的設計上,我一開始就想到未來一定會加上各種標籤,從單純的風格到更細的場景特徵。因此直接選用 NoSQL 的 MongoDB 來處理,讓後面擴充比較有彈性。
操作介面部分,因為後台主要是內部人員使用,所以沒有打算花太多心思做得漂亮。簡單能操作即可,畫面用 HTML 製作就好。
框架則選擇 Python 的 FastAPI,除了輕量好用之外,也能方便後續接到 LangChain、LangGraph 做 bot 的部分。
「動作套圖」的定位比較像是姿勢引導範例,不需要做到特效級的精細。我打算先嘗試 Nano Banana 的 API 來實作,看看在真實場景中效果如何。
比較麻煩的還是「毛片快篩」。構想是多階段處理:
這大概就是後台開發的第一輪工具選用。等這些基礎穩定後,明天再來規劃 bot 的工具,看怎麼把整體流程拼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