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週的任務,原本設定是要完成需求的釐清,並且提出初步的開發方案。我的想法是嘗試把整個流程,從需求訪談到產品設計,都交給 AI 協作來完成,看看能走到什麼程度。
在實際操作中,我確實感受到 AI 工具能提供不少幫助:像是訪談前的準備問題清單、訪談後的重點整理,都能快速生成,減少我卡在細節的時間。然而,另一面也很明顯——AI 更像是一面照妖鏡,折射出使用者本身的狀態。工具好不好用,往往取決於我自己能不能提出明確的方法、框架與問題。當我只是模糊地下指令,結果自然就偏離預期。
這次的檢討很直接:需求訪談本身其實有完整的方法學可以依循,但我沒有花時間去深入研究,所以成效有限。換句話說,不是 AI 幫不上忙,而是我自己沒有給它正確的方向。
因此下週的目標會更聚焦:從每一個階段的方法學下手,先補上基礎,再把 AI 當成放大器,讓它把我的流程變得更快、更完整。這樣一來,我和 AI 的協作,才會真的進入「加乘」而不是「碰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