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資料保護與隱私合規:
員工在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時,若不慎輸入公司內部數據(例如客戶名單、原始碼、財務資訊),可能導致外洩。企業應透過 資料分級管理 與 使用規範,避免員工將敏感資訊交給外部 AI 平台。
2.員工教育與培訓:
許多資安威脅來自人為疏忽。企業需要針對 釣魚郵件、Deepfake 偽造 等新型攻擊手法,定期進行教育與演練,提升員工的警覺性。
3.導入 AI 輔助防禦工具:
企業不僅要擔心 AI 被用來攻擊,也能反過來利用 AI 來做 威脅偵測、異常行為分析與自動化回應,建立更智慧化的資安防線。
4.透明化與審計機制:
對於企業內部開發或使用的 AI 模型,需要建立審計與監控機制,確保輸出結果的 公平性、準確性與可追溯性。
1.立法與政策規範:
政府必須制定相關法規,規範生成式 AI 的應用邊界,例如 內容標記制度(AI 生成內容需標註)、禁止特定用途(如詐騙、Deepfake 政治操作),以維護社會信任與秩序。
2.公共安全與國家資安:
政府需特別關注 假資訊傳播 與 基礎設施攻擊。若駭客利用 AI 入侵金融、電力或醫療系統,可能造成社會動盪,因此需要投入更多資源在 AI 驅動的資安監控 與 跨國資安合作。
3.推動產學研合作:
政府可以支持研究機構與企業合作,共同研究生成式 AI 的風險控制與防禦技術,並建立產業標準,讓整體生態系更具韌性。
4.大眾數位素養教育:
假資訊與 Deepfake 的風險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 大眾媒體識讀 的挑戰。政府應該推廣數位素養教育,讓公民能夠分辨 AI 生成內容,避免被操弄。
總結:
生成式 AI 是一把雙面刃:它能提升效率、促進創新,但若缺乏規範與防禦,則可能成為資安與社會動盪的來源。企業應透過 內部規範與資安工具 建立防線,政府則需 完善立法與教育 來守護社會。唯有多方協力,才能在這場 AI 革命中找到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