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7
0
生成式 AI

生成式 AI 與資安防線:探索、實驗與實作系列 第 17

Day 17:AI 防禦對策:模型水印與偵測技術

  • 分享至 

  • xImage
  •  

隨著生成式 AI 的廣泛應用,駭客不僅可能利用 AI 來發動攻擊,也可能竊取或濫用他人的 AI 模型。為了避免知識產權遭竊與濫用,模型水印(Model Watermarking) 與 偵測技術(Detection Techniques) 成為重要的防禦策略。

  • 為什麼需要模型水印?

1.保護智慧財產權:
訓練一個大型 AI 模型需要龐大的資料與成本,一旦被竊取或非法複製,將造成重大損失。

2.模型來源追蹤:
若模型被未經授權散布,水印能幫助判斷其來源。

3.防止惡意濫用:
水印機制能讓開發者在必要時「識別並限制」特定模型的使用情境。

  • 模型水印的技術方法:
    1.隱藏式水印(Invisible Watermarking):
    在模型參數或權重中植入難以察覺的訊號,不影響模型效能,但可在驗證時檢測。

2.輸入輸出水印(Input-Output Watermarking):
透過特定「觸發輸入」(Trigger Input),模型會產生可驗證的獨特輸出,類似於「隱藏的簽名」。

3.功能性水印(Functional Watermarking):
在模型的行為中嵌入特定模式,例如對某些樣本給出固定回應,以此驗證模型真偽。

  • 偵測技術的應用:
    除了防止模型被竊,另一個挑戰是 如何辨識 AI 生成的內容。這對於打擊假資訊、Deepfake 與惡意生成尤為重要。

1.統計特徵分析:
透過分析文字、圖像或聲音的統計特徵(如語言模型的詞彙分布、影像像素的紋理規律),判斷是否來自 AI。

2.水印式內容標記:
生成式 AI 系統可以在輸出中嵌入隱藏水印,例如在文字中加入微小的詞彙模式,或在圖像像素中植入難以察覺的標記。

3.AI 偵測 AI(Adversarial Detection):
訓練專門的 AI 模型來偵測 AI 生成內容,例如專門的 Deepfake 偵測模型。

  • 挑戰與限制:
    1.水印可能被移除:高級攻擊者可能透過再訓練或轉換破壞水印。
    2.誤判問題:內容偵測技術可能將真實內容誤判為 AI 生成。
    3.產業標準尚未統一:各家 AI 平台的水印方式不同,缺乏統一規範。

總結:
模型水印與偵測技術是 AI 防禦對策 中的重要一環,能夠保護模型不被竊用,並協助社會辨識 AI 生成內容。然而,這些方法仍在持續演進,需要產業、學術與政府共同合作,建立標準與規範,才能真正發揮防禦效果。


上一篇
Day 16:AI 輔助資安:威脅偵測與日誌分析
系列文
生成式 AI 與資安防線:探索、實驗與實作17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