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談了設計系統的重要性:它是一套團隊共同語言,讓設計與開發可以對齊、確保介面一致性。這一篇則更往下聊 設計規範 和 介面元件,告訴你設計系統如何被實際運用到畫面中。
很多人會混淆這兩個概念,其實它們是上下關係:
舉例來說,Material Design 是一套設計系統,而你專案中可能會制定規範:按鈕要用 Primary、標題字體只能用 Noto Sans TC、表單欄位的錯誤提示要以紅色呈現…。
設計規範可以分成幾個層面:
以 按鈕 為例,設計規範會先定義基礎元素:
在這個基礎上,會建立 狀態變化,像是:
再來針對介面上的需求衍生出 不同種類的按鈕,同樣依照前面的方式逐漸建立出一套屬於專案的按鈕設計規範:
這些類型同樣會依循基礎規範建立各自的狀態變化。透過這樣的設計規範,專案能確保在不同頁面、不同模組中,所有按鈕都有一致的外觀與互動邏輯,不會出現「每個地方的按鈕長得都不一樣」的混亂情況。
很多人會以為設計規範做完就能一勞永逸,但實際上它比較像「植物」而不是「雕像」——需要澆水、修剪,才能保持健康☘️。
舉例來說,有時候客戶突然換了品牌色,或公司想跟上深色模式的趨勢,這時候就得把所有元件翻一次,重新檢查顏色、字體、間距是不是還合適。或是專案後續因應新功能而增加的元件,這些都需要回頭把設計規範補齊。
設計規範跟設計系統其實就像一對好搭檔:設計系統提供素材跟基本規則,而設計規範則是教你怎麼正確運用它們。把這兩個結合起來,不只讓產品看起來一致又美觀,還能讓使用體驗更好,甚至幫團隊省下不少開發成本。
另外,設計規範也需要持續更新,如果開發用的還是舊按鈕,設計師畫的新畫面卻多了不同樣式,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混亂😵。
所以我們需要把規範當成「動態文件」:需要的時候隨時補充,並且定期整理才是最實際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