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天開始將不僅侷限在智慧生活的物聯網應用,會將這消費者類型的物聯網拓展到更大的其他的物聯網來架構來分析,今天將著墨在依應用場域區分的工業物聯網(Industrial IoT,IIoT) 與消費者物聯網(Consumer IoT,CIoT),兩者雖同屬於物聯網範疇,但在設計理念標準規範上卻有些差異。
工業物聯網(IIoT)與消費者物聯網(CIoT)的差異
工業物聯網所涵蓋的層面較廣泛所需的規定與目標,相較消費者物聯網來的廣泛許多要求也更為嚴謹,前面幾天所提之智慧生活若再細分物聯網則是屬於消費者物聯網,下面則是兩者的比較分析表。

工業物聯網標準
1. ISA/IEC 62443 系列
- 由美國國際自動化協會(ISA)提出並由ANSI公開頒布,專門針對工業自動化與控制系統(IACS)的網路安全標準
- 全面涵蓋資安管理、系統防護及設備安全需求
2. OPC UA(Open Platform Communications Unified Architecture)
- 功能完整的工業資料交換標準,提供跨平台支援與語義描述能力
- 包含完善安全機制,如加密、身分認證及資料完整性驗證
3. 工業 4.0 相關標準(RAMI 4.0)
- 由德國主導開發的工業 4.0 參考架構模型,模型確實提供了標準化的資訊模型架構,並在各層級都有相應的安全考量。
- 提供統一的資訊模型標準與完整安全考量
4. IEEE 與 IETF 的 IIoT 協定
- IEEE 802.15.4標準為工業感測器網路提供基礎通訊架構
- IETF 6TiSCH 專為工業時間同步網路環境優化設計
消費者物聯網標準
1. ETSI EN 303 645
- 為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TSI)制定的首要消費性物聯網設備網路安全規範,EN 303 645要求設備製造商採用嚴格的預設密碼管理策略、建立安全更新機制,並在設計階段落實資料最小化原則,以強化使用者隱私保護與資訊安全
2. Matter
- Matter 為主要由Apple、Google、Amazon等業界領導者支援的智慧家庭互通性標準。基於 IPv6,Matter 同時整合 Wi-Fi、Thread 與乙太網路等傳輸技術,確保各廠牌設備之間能無縫溝通且維持高度安全性
3. Zigbee/ Z-Wave
- 為智慧家居中最廣泛應用的低功耗無線通訊協定,Zigbee與 Z-Wave 主要用於燈具、門鎖與環境感測器等終端設備
4. Bluetooth Low Energy(BLE)、 Wi-Fi 6/6E
- BLE 因極低功耗與快速連線特性,廣泛應用於穿戴式裝置及智慧醫療監測,能在毫秒級延遲下進行生命徵象資料傳輸,而Wi-Fi 6/6E則透過OFDMA、MU-MIMO 等先進技術,提供高達近10 Gbps的傳輸速率和強化的多裝置同時存取能力,適合影音串流、AR/VR與大型資料傳輸等高頻寬場景
兩者融合將創造更多可能性
工業物聯網與消費者物聯網雖然面向不同,但其技術標準體系均以資訊安全、設備互通性與資料隱私保護為核心,在架構設計上,工業物聯網著重營運持續性、系統可用性與關鍵基礎設施的網路安全防護,以確保生產流程的穩定運行,而消費者物聯網則優先考量個人資料保護、使用者體驗最佳化與設備易用性,隨著國際監管機構持續推動標準化,及產業聯盟致力於技術規範的統一化,預期未來工業物聯網與消費者物聯網的技術邊界將逐漸融合,這趨勢將促成一個具備更高安全等級、更廣泛互通性,且兼顧工業級可靠性與消費級便利性的統一物聯網生態系統,為跨領域應用創造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