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普及,相關的應用透過大量的感測器與裝置網路,產生即時的數據並以作決策,反觀越便利的服務也意味著會有更複雜詭譎的威脅存在,如前面幾篇常提及的資料外洩、裝置被入侵、服務中斷,都將會帶來企業重大的損失。因此,物聯網的安全不僅是技術議題,更是一種企業文化的延伸傳遞,當組織將物聯網安全策略與企業文化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建構出可靠且永續的智慧未來生活願景。
1. 裝置數量爆炸性成長
根據Statista物聯網連接設備數量的預測分析,預測統計物聯網裝置數量將從現況2025年的198億台大約在10年後之2034年將會超過400億台之連接設備數量,這規模數量是非常的巨大。從一般家庭的消費者物聯網到工業物聯網,這些海量級之數據流的每分每秒的存在運作傳遞,但這也意味著存在著非常龐大的攻擊面。
資料統計來源:Statista
2. 攻擊手法多元且刁鑽
有心人士可利用預設密碼、未即時修補的韌體漏洞、甚至到供應鏈的脆弱點(vulnerability),發動DDoS、資料竊取或勒索攻擊。如:前面提到的知名的Mirai Botnet 攻擊事件。根據DeepStrike 的資料可以得知2025年的數據,物聯網生態系統平均每天面臨超過80萬次的駭客攻擊,這比前一年增加了46% ,根據下圖呈現了近年來物聯網裝置每日遭受駭客攻擊嘗試次數的急遽增長趨勢,反映出日益嚴峻的資安挑戰。
資料統計來源:DeepStrike
物聯網安全策略如果僅存在於資訊部門,往往流於形式只是口頭說說或是當稽核要來稽核審查時才會重視,這部分要真正發揮效益,必須讓安全的思維成為組織 DNA 的一部分。
1. 主管支持:主管人員需對資安的重視與支持
2. 員工教育:持續召開資安教育訓練
3. 政策制度化:將隱私設計、風險管理納入標準作業流程
4. 持續改進:隨著物聯網威脅演變,文化也需不斷調整
當公司要推動一項新的措施還是政策,只要IT部門說一句話全公司幾乎都可以做到,那就是「明天老闆要檢查!!」,所以回應上節提的不論是公司的啥策略主管的支持是一切比你寄了一千零一封mail宣導都要來的有用....
在智慧時代,物聯網不僅是一種科技發展趨勢,更是企業營運與人類生活的根基,若忽略安全與隱私,整個物聯網生態系可能瞬間崩潰。因此,物聯網安全不能只是「技術部門的工作」,而是須內化為企業的一種文化,唯有變成企業上下共同將安全視為核心價值,才得以真正架構出一個 值得信任的智慧居家與智慧生活環境,企業所產出的產品也才會值得消費者信任,並在全球競爭中持續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