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 UI/UX 設計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聽到「設計規範」、「設計系統」,還有「設計指引」。
前兩者比較具體,像是按鈕高度多少、字體行距多少,這些能被明確量化。但「設計指引」不太一樣,它比較像是一組 準則與思維框架,幫助設計師在做選擇時,有一個能夠參考的方向。
設計指引不是要限制創意,而是提供一個「讓介面好用、好理解」的共同基礎。就像遊戲規則一樣,有了規則大家才知道怎麼玩,不會各自亂跑。
要理解設計指引,可以先從幾個我們日常設計中最常接觸到的範疇談起:
這是一種比較宏觀的指引,強調設計要以人為中心。告訴我們設計不只是畫漂亮畫面,而是需要透過 同理心 來理解使用者的痛點,進而定義問題、發想解法、快速製作原型並測試。這套方法像是 UX 設計的「哲學基礎」。
視覺層級的核心,就是幫助使用者分辨「什麼比較重要」。字體大小、顏色對比、留白位置,都是建立層級的工具。比如 CTA 按鈕通常會用鮮明顏色,就是希望使用者一眼就能看到並操作。
透過較大、較醒目的設計來凸顯主要資訊,或者將重點資訊置於網站最前、最頂端,以確保使用者能更快注意到這些資訊。
設計不只是「把資訊放上去」,而是「讓資訊一眼看懂」。
像是財務報表,如果單純用文字,使用者會看得一頭霧水;但換成折線圖、長條圖,就能更快理解趨勢與差異。
根據 Microsoft 調查,現代人注意力平均只有 6 秒,要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抓住使用者目光,將文字資訊圖像化,吸引使用者駐足閱讀內容,進而提高點擊率,引導使用者完成網站的最終目的。
這類指引告訴我們:資訊呈現要能減少認知負擔。
在 UI/UX 設計中,保持品牌一致性非常重要,這可以提高品牌識別度和建立品牌形象。
品牌識別的指引會涵蓋色彩規劃、字體風格、影像氛圍,讓整體體驗能與品牌形象一致。
例如 : 國泰世華銀行如果把介面主色改成藍色,使用者會感到困惑,以為開錯網頁而關閉。
動畫和互動設計的指引,重點是「讓回饋清楚又不打擾」。例如:按下按鈕時顏色漸變,代表操作成功;但如果動畫太慢或太花哨,反而會拖累使用效率。這些規範讓設計師在做動畫決策時有依循,不會只是憑感覺亂加特效。
除了各種設計指引外,UI/UX 領域還有一套被廣泛採用的「易用性檢核準則」,那就是 Nielsen 的十大易用性原則 。
它並不是設計指引,而是一種 通用的評估工具,幫助設計師快速檢查介面是否友善。
簡單來說,它就像一份「使用性健康檢查清單」,讓你能在設計完成後,檢視是否存在常見的體驗問題。
舉幾個例子:
網頁載入要顯示 Loading,不然使用者會以為卡住。
線上書店用「購物車」圖示,比抽象的「資料夾」更貼近使用者日常。
如果你把「刪除」按鈕設計成綠色,會讓使用者混淆,因為大家習慣紅色代表危險或刪除。
表單送出前加上確認步驟,避免使用者不小心刪掉重要資料。
👉 這些原則的價值就在於「普遍性」── 不論你在設計醫療系統、電商平台還是遊戲介面,都能用它來檢查體驗是否合理。
設計指引是指南針,十大原則是檢查清單
是「做設計的方向感」,幫助設計師在思考、排版、呈現資訊時有一套參考基準。它們回答的是「我要怎麼做設計?」。
是「檢查設計是否好用的工具」,讓你在完成設計後,有辦法驗證這些設計是否真的符合易用性。它們回答的是「這個設計好不好用?」。
👉 設計師在實務中,往往是 先依循設計指引進行設計,再透過 Nielsen 十大易用性原則檢查成果。這樣才能確保畫面不僅符合品牌和風格,也能真正被使用者理解並順利操作。
接下來幾篇會逐步介紹這十大易用性原則,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