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聊到「設計指引」與「易用性原則」的重要性,今天,我們要更深入聊聊,聚焦在 Nielsen 十大易用性原則中的前兩項👉 「系統狀態可見性」與「系統與真實世界的關聯性 」。
這兩個原則看似簡單,卻幾乎存在於我們日常使用的每一個介面,甚至可以在我們生活場景中都能找到對應。
🤨 :「我點了嗎?系統有收到嗎?還是卡住了?」
這句話大概是大多數人使用數位產品時的共同心聲。當一個系統沒有即時回饋,使用者就會感到焦慮,甚至開始狂點按鈕,最後導致重複送出或錯誤操作。
系統狀態可見性的重點就是:讓使用者隨時知道現在發生了什麼事情。
其實「狀態可見性」不只存在於數位世界。
圖片來源 : Freepik
總結來說:可見性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建立了「信任感」。當系統告訴使用者「我正在處理中」、「已完成」、「還需要 2 分鐘」,人就會願意耐心等待,並且相信這個系統是可靠的。
如果「系統狀態可見性」是要解決「資訊不透明」的問題,那麼系統與真實世界的關聯性 就是要解決「資訊難懂」的問題。
Nielsen 在這條原則裡強調:系統應該使用使用者熟悉的語言、概念和邏輯,而不是系統內部的術語。
很多產品失敗,往往不是因為功能做得不好,而是因為「系統講的是火星語,使用者聽不懂」。
舉個常見的例子:
一些網站的錯誤訊息會寫「404」、「交易失敗,代碼 3250」。
這種系統語言對工程師有用,但對使用者完全無意義,如果「404」訊息多補充一句「找不到您要的頁面」或是直接改成這種白話文,就會更貼近使用者的語言,甚至加一個按鈕幫使用者導回首頁,也是個友善的做法👍。
圖片來源 : Freepik
總結來說:好的設計,核心不是「完全模仿現實」,而是借用真實世界已存在的心智模型,幫助使用者快速理解數位操作。
系統狀態可見性確保「我知道發生了什麼」。
系統與真實世界的關聯性 則確保「我看得懂發生了什麼」。
這兩條原則加起來,就像是一場清楚的對話:
在設計上需要讓系統 「透明」且「可理解」,最終減少使用者的心智負擔。
👉 系統狀態可見性:設計要即時、清楚地讓使用者知道「現在的狀況」。
👉 系統與真實世界的關聯性 設計要貼近使用者的生活語言與經驗。
當這兩個原則被實踐,我們的產品就會更接近「好用」的標準,而不是只停留在「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