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0
0
自我挑戰組

當哲學遇見 AI:從柏拉圖到機器的思考系列 第 10

Day 10:哲學平台的小型試驗設計——讓理念落地

  • 分享至 

  • xImage
  •  

前言:

哲學 AI 平台不應只停留在「個人心理引導」的層次,更能擴展到群體互動,成為促進理解與合作的橋樑。然而,理念若要真正落地,必須先經歷小規模的試驗與驗證。
因此,第十天的目標,是構想一個可行的小型實驗設計,將哲學平台帶入現實場域。透過觀察使用者的反應與效果,我能進一步檢驗這套系統是否具備實際應用價值。

一、實驗場域的選擇:

為了兼顧實用性與安全性,我認為最適合的試驗場域有兩個:

  1. 教育場域:大學或高中班級
    優點:學生具有好奇心,較願意嘗試新事物;哲學討論本來就是教育的一部分。
    風險:若討論牽涉過於個人化的困境,可能會出現尷尬或不願表達的情況。

  2. 小型團隊:社團、工作坊或研究小組
    優點:團隊成員彼此熟悉,能夠真誠交流;小規模能降低衝突風險。
    風險:若意見分歧過大,可能加深矛盾,需要主持人介入。

在初步階段,我會選擇 大學社團或課堂 作為實驗場域,因為這裡既有教育性,也容許嘗試。

二、實驗流程設計:

(1)準備階段:

平台原型設計:不必一開始就開發完整的系統,可以用 Google 表單或簡單網頁模擬卡牌選擇與哲學提問。
卡牌內容準備:以三類為主:

  1. 困境卡:存在、壓力、人際、價值衝突。
  2. 哲學引導卡:柏拉圖的真實與影子、薩特的自由與責任、尼采的超人。
  3. 行動卡:提出小小的實踐建議(如「嘗試與一位同學進行深度對話」)。

(2)實驗進行:

引入(5 分鐘)
我向參與者說明平台理念:這不是心理治療,而是一種哲學式對話。
強調「沒有正確答案」,重點是傾聽與理解。

困境卡選擇(10 分鐘)
每位成員從 4–5 張困境卡中,選擇最符合自己此刻感受的一張。
平台統計結果,並在螢幕上可視化(例如:40% 的人選「壓力」、30% 的人選「責任」)。

哲學引導(20 分鐘)
AI 系統針對群體結果提出問題,例如:
「為什麼壓力與責任常常一起出現?」
「責任是自我選擇,還是外在強加?」
成員分組討論,再分享觀點。

行動卡啟發(10 分鐘)
系統提供一張隨機的「行動卡」,如:
「嘗試把你今天的困境用一句話寫下來,然後換個角度重寫一次。」
讓成員在實驗後帶走一個具體的思考或實踐。

回饋與反思(5 分鐘)
讓參與者簡單分享這個過程帶來的感受,並收集回饋。

三、觀察與評估指標:

要判斷這個小型實驗是否有效,我設計了幾個評估維度:

  1. 參與度:成員是否願意選卡、表達與討論?
  2. 情緒釋放:是否有人因卡牌而覺得「被理解」?
  3. 思辨深度:討論中是否出現哲學層面的反思,而不只是日常抱怨?
  4. 群體互動:討論過程中,是否有新的理解或共識產生?
  5. 延伸意願:成員是否表示願意在日後繼續使用這個平台?

四、可能挑戰與對策:

  1. 成員害羞,不敢分享
    對策:允許匿名選卡,並透過 AI 提問間接引出共鳴。
  2. 討論偏離哲學,淪為情緒宣洩
    對策:AI 系統需設計「哲學式追問」演算法,把話題拉回反思層次。
  3. AI 偏見或失誤
    對策:安排「人類主持人」協助監控,避免 AI 提問過於冒犯。

五、哲學平台的小步快跑:

這個小型實驗,不會立刻產生驚天動地的成果,但卻是平台走向實際應用的第一步。
它能回答幾個關鍵問題:

  1. 使用者是否願意在團體中透過卡牌方式分享困境?
  2. AI 的哲學提問,是否真的能引導更深層的思考?
  3. 這種形式,能否兼具「心理支持」與「群體合作」的雙重價值?
    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小規模測試,我希望能逐漸調整平台的功能,讓它真正貼近人類需求。

結論:
從「理論構想」走向「實踐設計」。哲學 AI 平台不再只是書寫與思辨的理想,而是能夠走入課堂與團隊,成為一種促進理解、引導反思的具體工具。若說哲學本是「愛智慧的練習」,那麼這個平台,就是讓人們在繁忙生活中,仍能停下腳步,與自己、與他人進行一次真正的對話。


上一篇
Day 9 : 從個人到群體——AI 哲學平台的集體應用
下一篇
Day 11:量化與研究驗證:讓哲學 AI 平台接受科學檢驗
系列文
當哲學遇見 AI:從柏拉圖到機器的思考11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