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哲學 AI 平台不應只停留在「個人心理引導」的層次,更能擴展到群體互動,成為促進理解與合作的橋樑。然而,理念若要真正落地,必須先經歷小規模的試驗與驗證。
因此,第十天的目標,是構想一個可行的小型實驗設計,將哲學平台帶入現實場域。透過觀察使用者的反應與效果,我能進一步檢驗這套系統是否具備實際應用價值。
一、實驗場域的選擇:
為了兼顧實用性與安全性,我認為最適合的試驗場域有兩個:
教育場域:大學或高中班級
優點:學生具有好奇心,較願意嘗試新事物;哲學討論本來就是教育的一部分。
風險:若討論牽涉過於個人化的困境,可能會出現尷尬或不願表達的情況。
小型團隊:社團、工作坊或研究小組
優點:團隊成員彼此熟悉,能夠真誠交流;小規模能降低衝突風險。
風險:若意見分歧過大,可能加深矛盾,需要主持人介入。
在初步階段,我會選擇 大學社團或課堂 作為實驗場域,因為這裡既有教育性,也容許嘗試。
二、實驗流程設計:
(1)準備階段:
平台原型設計:不必一開始就開發完整的系統,可以用 Google 表單或簡單網頁模擬卡牌選擇與哲學提問。
卡牌內容準備:以三類為主:
(2)實驗進行:
引入(5 分鐘)
我向參與者說明平台理念:這不是心理治療,而是一種哲學式對話。
強調「沒有正確答案」,重點是傾聽與理解。
困境卡選擇(10 分鐘)
每位成員從 4–5 張困境卡中,選擇最符合自己此刻感受的一張。
平台統計結果,並在螢幕上可視化(例如:40% 的人選「壓力」、30% 的人選「責任」)。
哲學引導(20 分鐘)
AI 系統針對群體結果提出問題,例如:
「為什麼壓力與責任常常一起出現?」
「責任是自我選擇,還是外在強加?」
成員分組討論,再分享觀點。
行動卡啟發(10 分鐘)
系統提供一張隨機的「行動卡」,如:
「嘗試把你今天的困境用一句話寫下來,然後換個角度重寫一次。」
讓成員在實驗後帶走一個具體的思考或實踐。
回饋與反思(5 分鐘)
讓參與者簡單分享這個過程帶來的感受,並收集回饋。
三、觀察與評估指標:
要判斷這個小型實驗是否有效,我設計了幾個評估維度:
四、可能挑戰與對策:
五、哲學平台的小步快跑:
這個小型實驗,不會立刻產生驚天動地的成果,但卻是平台走向實際應用的第一步。
它能回答幾個關鍵問題:
結論:
從「理論構想」走向「實踐設計」。哲學 AI 平台不再只是書寫與思辨的理想,而是能夠走入課堂與團隊,成為一種促進理解、引導反思的具體工具。若說哲學本是「愛智慧的練習」,那麼這個平台,就是讓人們在繁忙生活中,仍能停下腳步,與自己、與他人進行一次真正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