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幾天我們談論到理念、心理學理論、卡牌引導,一路走到小型試驗。然而,若要讓更多人相信這個平台與讓這個平台的價值顯現,許多人一定都會問一個問題:「它真的有效嗎?」因此,第十一天的任務,就是設計一套 研究與驗證架構,讓哲學平台能接受嚴謹的測試。
一、為什麼需要量化驗證?
哲學本質上是抽象的、開放性的,但若平台要在教育或心理支持場域推廣,就必須提出可以被觀察、記錄、比較的數據。
這樣的量化驗證有三個功能:
二、研究設計架構
(1)研究對象
學生群體(高中、大學):測試教育價值。
小型團隊(社團或志工組織):測試群體合作效果。
一般成人:測試心理支持層面。
(2)研究方法
我打算採用「混合研究法」(Mixed Methods),同時兼顧 量化數據 與 質性分析。
量化部分:前後測比較,使用心理量表與行為觀察。
質性部分:收集參與者反思日誌、訪談,分析深度與多元性。
三、可量化的評估指標
(1)心理層面
測試方式:在平台使用前後各填一次,觀察是否有顯著提升或減少。
(2)思辨層面
批判思考能力:使用 Watson-Glaser Critical Thinking Appraisal。
論述深度:以文本分析(例如 LIWC 或人工編碼)評估參與者回應的抽象層次與哲學性。
(3)群體層面
四、研究流程設計
前測階段
參與者填寫心理與思辨能力量表。
進行一次「一般討論」作為對照組資料。
介入階段
參與者使用平台(例如 3 次,每次 40 分鐘)。
系統引導困境卡 → 哲學提問 → 行動卡 → 群體分享。
後測階段
參與者再次填寫相同量表。
收集日誌或訪談,分析主觀體驗。
數據分析
量化部分:用 T 檢定或 ANOVA 比較前後差異。
質性部分:用主題分析(Thematic Analysis)整理核心洞見。
五、可能的假設
六、挑戰與限制
哲學體驗難以完全量化
解法:保留質性資料,捕捉數字之外的深度。
樣本數不足
解法:多次實驗,逐步擴展樣本規模。
安慰劑效應
解法:設計對照組,例如只用「困境分享」但沒有哲學引導。
文化差異
解法:比較不同群體(例如大學生 vs 職場成人)的差異性。
七、未來延伸:
若研究數據顯示平台有效,就可以進一步:
結論:
哲學 AI 平台不能只停留在理念或體驗層面,而需要經過 數據檢驗,才能在教育、心理支持領域真正站穩腳步。哲學的價值在於深思,但唯有透過科學化的驗證,它才能說服更多人,走出小圈子,走進更廣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