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0
0
自我挑戰組

當哲學遇見 AI:從柏拉圖到機器的思考系列 第 11

Day 11:量化與研究驗證:讓哲學 AI 平台接受科學檢驗

  • 分享至 

  • xImage
  •  

前言:

前幾天我們談論到理念、心理學理論、卡牌引導,一路走到小型試驗。然而,若要讓更多人相信這個平台與讓這個平台的價值顯現,許多人一定都會問一個問題:「它真的有效嗎?」因此,第十一天的任務,就是設計一套 研究與驗證架構,讓哲學平台能接受嚴謹的測試。

一、為什麼需要量化驗證?

哲學本質上是抽象的、開放性的,但若平台要在教育或心理支持場域推廣,就必須提出可以被觀察、記錄、比較的數據。

這樣的量化驗證有三個功能:

  1. 建立信任感:使用者與學術單位會更願意接受平台。
  2. 發現改進方向:數據能揭示哪些模組最有用,哪些需要調整。
  3. 累積知識貢獻:能將哲學應用納入心理學、教育學的跨領域研究。

二、研究設計架構

(1)研究對象
學生群體(高中、大學):測試教育價值。
小型團隊(社團或志工組織):測試群體合作效果。
一般成人:測試心理支持層面。

(2)研究方法
我打算採用「混合研究法」(Mixed Methods),同時兼顧 量化數據 與 質性分析。
量化部分:前後測比較,使用心理量表與行為觀察。
質性部分:收集參與者反思日誌、訪談,分析深度與多元性。

三、可量化的評估指標

(1)心理層面

  1. 壓力與焦慮感:使用 PSS 或 STAI。
  2. 自我洞察力:Self-Reflection and Insight Scale (SRIS)。
  3. 幸福感:WHO-5 Well-Being Index。

測試方式:在平台使用前後各填一次,觀察是否有顯著提升或減少。

(2)思辨層面
批判思考能力:使用 Watson-Glaser Critical Thinking Appraisal。
論述深度:以文本分析(例如 LIWC 或人工編碼)評估參與者回應的抽象層次與哲學性。

(3)群體層面

  1. 群體凝聚力:Group Cohesion Scale。
  2. 同理心與理解度:透過問卷(如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 IRI)評估。
  3. 合作品質:觀察討論過程中「輪流發言」「回應他人觀點」的比例。

四、研究流程設計

  1. 前測階段
    參與者填寫心理與思辨能力量表。
    進行一次「一般討論」作為對照組資料。

  2. 介入階段
    參與者使用平台(例如 3 次,每次 40 分鐘)。
    系統引導困境卡 → 哲學提問 → 行動卡 → 群體分享。

  3. 後測階段
    參與者再次填寫相同量表。
    收集日誌或訪談,分析主觀體驗。

  4. 數據分析
    量化部分:用 T 檢定或 ANOVA 比較前後差異。
    質性部分:用主題分析(Thematic Analysis)整理核心洞見。

五、可能的假設

  1. 使用平台後,參與者的 自我洞察力顯著提升。
  2. 使用平台後,參與者的 焦慮感顯著降低。
  3. 使用平台後,群體的 互動品質與凝聚力提升。
  4. 平台能促進更高層次的 哲學式語言與概念使用。

六、挑戰與限制

  1. 哲學體驗難以完全量化
    解法:保留質性資料,捕捉數字之外的深度。

  2. 樣本數不足
    解法:多次實驗,逐步擴展樣本規模。

  3. 安慰劑效應
    解法:設計對照組,例如只用「困境分享」但沒有哲學引導。

  4. 文化差異
    解法:比較不同群體(例如大學生 vs 職場成人)的差異性。

七、未來延伸:

若研究數據顯示平台有效,就可以進一步:

  1. 發表於心理學、教育學期刊。
  2. 開發「教育版」與「輔導版」的不同模組。
  3. 結合 AI 的自然語言分析,更精確地捕捉使用者的思辨層次。

結論:

哲學 AI 平台不能只停留在理念或體驗層面,而需要經過 數據檢驗,才能在教育、心理支持領域真正站穩腳步。哲學的價值在於深思,但唯有透過科學化的驗證,它才能說服更多人,走出小圈子,走進更廣闊的世界。


上一篇
Day 10:哲學平台的小型試驗設計——讓理念落地
系列文
當哲學遇見 AI:從柏拉圖到機器的思考11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