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2
0
自我挑戰組

《金剛經》三十天閱讀之旅:初學者的經典探索系列 第 12

《金剛經》Day 12:壞事不糾纏,好事不執著;離相,是生活裡最強的防護盾

  • 分享至 

  • xImage
  •  

(第 14 品 離相寂滅分)今天讀到《金剛經》第 14 品,這一品內文有點長,不過大部份在前幾品都有提過,這一品的重點,是佛陀提醒我們:痛苦不只來自事件本身,更來自我們心裡的執著(相)。

如果你曾經因為一句話、一個小挫折,被氣到一整天,那麼這篇經文,值得細細品味。

原文區

第 14 品 離相寂滅分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此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白話整理

這一品的重點有兩個:

1. 離相,面對壞事不被痛苦困住
佛提到過去被歌利王殘忍割截身體的故事。正常人遇到這樣的事,一定會充滿憤怒與怨恨,但佛卻說「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意思是說:真正放不下的不是身體的痛,而是心裡對「我被傷害了」的執著。

腳被割的痛 → 真實存在。
心裡的怨恨 → 來自『相』(把事件貼上「侮辱我」「毀了我」的標籤)。
當能離開這些「相」,就能避免在心裡製造「第二層痛苦」。身體還是會痛,但心卻可以不痛。

2. 不住相,做好事不被執著困住
佛接著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意思是說,布施要做,但不能執著於「我在布施」「這是好事」「對方應該感恩」。

如果執著:
會因為沒被感謝而受傷;
會因為自己付出比較多而驕傲;
會因為期待回報而失望。

這些,都是「相」。

所以佛才強調:「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做好事,不要心有住著。
如此一來,善行才能純粹而自在,不會再帶來新的痛苦。

什麼是「相」?

在這裡的「相」,可以理解為我們對事件貼上的 標籤與執著。
「他在針對我」 → 我相
「這人太壞了」 → 人相
「這件事毀了我的人生」 → 眾生相、壽者相

這些標籤一旦被貼上,就會放大痛苦。原本只是單一事件,卻可能演變成無窮的折磨。

小故事:早餐沒弄好的一天

有對夫妻,早上因為早餐沒弄好而吵架。其實只是小小的不愉快,但雙方都放不下那個「相」:
「你都不尊重我!」
「你都不體諒我!」

結果呢?一整天心情都很差:開車差點出事、工作出錯、甚至和同事起衝突。
真正引發這一連串痛苦的,不是早餐,而是「相」:覺得自己被忽視、不被重視。

如果能離相,把它看作「一個沒處理好的小插曲」,後面的痛苦就不會發生。

同樣的道理,也常發生在職場裡。

小故事:職場小林

小林是公司裡的資深員工,專業能力很強。這次部門主管出缺,他心想:「這次一定輪到我了!」沒想到公司卻空降了一位新主管。

小林覺得自己被忽視,心裡很受傷,開始處處不配合,對新主管冷嘲熱諷。半年後,他因為態度問題被資遣。

如果小林能放下「這個位子應該是我的」這個執著(相),即使沒升上主管,也能把專業發揮好,未來還可能獲得新主管的重用。就算最後真的不合適,也能帶著實力轉到更好的地方,不必糾結。

痛苦,不是因為沒升上主管,而是因為抓住了「相」。

  • 無論是生活小插曲,還是職場大挫折,真正讓人痛苦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緊抓的「相」。

佛陀的提醒

佛說:
遇到壞事 → 要「離相」,不要讓心跟著受傷。
做好事 → 要「不住相」,不要讓執著偷走了善行的清淨。

心得體會:兩條減少痛苦的路

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對照表來總結:

情境 執著於相 離相/不住
遇到壞事 覺得「他傷害我」「我很倒楣」→ 痛苦加倍 身體的痛存在,但心不被「相」困住 → 減少痛苦
做好事 想「我很偉大」「他應該感恩」→ 執著帶來新痛苦 善行照做,但不住相 → 輕安自在

這兩條路,說簡單也簡單,說困難也困難。
練習從「相」中退一步,就是走向自在的開始。

離相,不是逃避,而是放下心裡那些不必要的標籤與執著。
這樣,我們才不會讓「早餐」「升遷」「一句話」這些小事,偷走一整天,甚至一整段人生的快樂。
也就是佛陀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參考

附錄:韌性與離相

輝達創辦人黃仁勳在史丹佛的演講中,分享過一句話:「人若期望太高,韌性就會太低;而成功需要韌性。」 他甚至說,他祝福學生們「能夠經歷足夠的痛苦與苦難」,因為真正的卓越不是來自聰明,而是來自人格,而人格往往是痛苦淬鍊出來的。

那麼,什麼是韌性?
所謂韌性(resilience),就是人在面對挫折、痛苦或打擊時,仍能恢復平衡、繼續前進的能力。它不是沒有痛,而是痛過後還能站起來。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

  • 執著於「相」:痛苦會被放大,心陷在怨恨、糾結裡,韌性自然變得脆弱。
  • 練習離相、不住相:痛苦依然存在,但不會在心裡無限循環。身雖受傷,心卻不被困住,能在一次次打擊中重新站起來,把失敗當成養分,讓自己越挫越強,反而養成真正的韌性。

換句話說,韌性其實就是「離相」在現代生活裡的展現。
黃仁勳說「祝福大家有足夠的痛苦與苦難」,佛陀則說「應離一切相」。兩者指向同一件事:痛苦無法避免,但我們能選擇怎麼面對。

影片:voicetube:Nvidia CEO Jensen Huang: People with really high expectations have very low resilience

演講內容

One of my, I think, one of my great advantages is that I have very low expectations.
And I mean that.
Most of the Stanford graduates have very high expectations.
And you deserve to have high expectations because you came from a great school.
You were very successful.
You're top of your class.
Obviously, you were able to pay for tuition.
And then you're graduating from one of the finest institutions on the planet.
You're surrounded by other kids that are just incredible.
You should have very, you naturally have very high expectations.
People with very high expectations have very low resilience.
And unfortunately, resilience matters in success.
I don't know how to teach it to you except for I hope suffering happens to you.
And I was fortunate that I grew up with my parents providing a condition for us to be successful on the one hand.
But there were plenty of opportunities for setbacks and suffering.
And to this day, I use the word, the phrase pain and suffering inside our company with great glee.
And the reason, and I mean that.
Boy, this is gonna cause a lot of pain and suffering.
And I mean that in a happy way.
Because you wanna train, you wanna refine the character of your company.
You want greatness out of them.
And greatness is not intelligence.
Greatness comes from character.
And character is informed out of smart people.
It's formed out of people who suffered.
And so that's it.
And so if I could wish upon you, I don't know how to do it.
For all of you Stanford students,
I wish upon you ample doses of pain and suffering.

中文翻譯:

我覺得,我的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我的期望值很低
而且我是認真的。

大多數史丹佛畢業生都有很高的期望值。這很合理,你們也的確應該有高的期望,因為你們來自一所偉大的學校,你們非常優秀,都是班上的佼佼者,顯然你們也有能力支付學費,現在又要從全世界最頂尖的學府之一畢業。你們周圍都是極其優秀的同學,自然就會擁有很高的期望。

但是,期望值越高的人,韌性往往越低
不幸的是,韌性對成功非常重要

我不知道該怎麼教會你們韌性,除了我希望你們的人生會遭遇挫折

我自己很幸運,一方面,我的父母為我們提供了成功所需的條件;但另一方面,我的人生裡也有很多挫折與磨難的機會。

直到今天,我仍然常常在公司裡愉快地使用「痛苦與磨難」這個詞。
因為我是真的這麼想:當我說「哇,這件事會帶來很多痛苦與磨難」時,我是帶著一種快樂的心情在說的。

為什麼呢?因為你需要磨練、淬煉公司的性格。
你希望團隊能展現卓越。
而所謂的卓越,並不是來自智慧,而是來自人格。

而人格並不是靠「聰明」塑造出來的,而是靠經歷過磨難的人,才能形成的。

所以就是這樣。

如果我能給你們這些史丹佛的學生一個祝福,那就是:
我祝福你們,能夠獲得足夠多的痛苦與磨難


上一篇
《金剛經》Day 11:金剛般若波羅蜜,「A,即非 A,是名 A。」
下一篇
《金剛經》Day 13:智慧的分享 — 從布施到生活的實踐,IThome鐵人賽的無量功德
系列文
《金剛經》三十天閱讀之旅:初學者的經典探索17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