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 AI(如 ChatGPT、Stable Diffusion)之所以能夠靈活產生內容,關鍵在於 Prompt(提示詞)設計。
但 Prompt 並不是一套固定公式,而是根據任務、模型、資料特性不斷優化的過程。
這篇文章將從 基本原則 談起,並整理成一份表格,幫助讀者快速掌握 Prompt 設計的重點。
在傳統機器學習中,我們強調 資料前處理、模型選擇與特徵設計;
而在生成式 AI 裡,Prompt 本身就是一種「特徵工程」:
原則 | 說明 | 範例 |
---|---|---|
明確性 (Clarity) | 用詞具體,避免模糊 | 「請用 PyTorch 建立 CNN 模型,輸入 224x224,分類 10 類」 |
上下文 (Context) | 提供背景、資料來源與限制 | 「醫學影像資料,5000 張 X 光,二分類:是否肺炎」 |
格式規範 (Format) | 指定輸出形式 | 「請用 Python 程式碼並加註解」 |
任務導向 (Task-Oriented) | 根據不同任務調整設計方式 | 分類:明確類別;生成:強調風格與格式 |
🧠 在社工活動中導入生成式 AI 與深度學習:從 Prompt 到模型管線
R 角色(Role):指定模型身分與倫理邊界(例:臨床社工助理、不得提供醫療診斷)。
T 任務(Task):明確可驗收的輸出目標(摘要、風險辨識、行動方案)。
F 格式(Format):規範結構化輸出(JSON/表格),利於後續分析。
C 脈絡(Context):提供必要背景(評估量表、機構規範、在地資源)。
E 證據(Evidence):要求逐點引註來源段落或逐字稿時間戳,降低幻覺。
S 安全(Safety):PII 去識別、合規提示、拒絕邊界與人審(HITL)。
1.1 目標
將晤談逐字稿→結構化紀錄(優勢/壓力源/風險指標)。
產出可執行的安全計畫與轉介清單。
嚴格證據對齊(哪一句話支持哪一個判斷)。
1.2 Prompt 範本(可直接複用)
[Role] 你是受監督的臨床社工助理,遵守本機構倫理規範;不得提供醫療診斷。
[Task] 讀取下方逐字稿片段,輸出:{(1)重點摘要,(2)風險/保護因子,(3)待追蹤議題,(4)建議行動與轉介,(5)需督導討論}
[Format] 請以 JSON 輸出,欄位:summary, risks[], protections[], followups[], actions[], supervision_notes[]。
[Context] 本機構高風險準則:自傷意念、暴力、照顧者耗竭、財務詐騙、用藥不當。社區資源:A診所、B長照據點、165反詐。
[Evidence] 每個 risks/protections/followups 項目,附 "evidence": {quote, start_time, end_time}。
[Safety] 若資訊不足,回報 "uncertain": true 並列出需要補問的3個具體問題。
[Input]
[00:02:11] 個案提到近兩週失眠且常被推銷電話打擾...
...
1.3 深度學習管線(可與 LLM 串接)
ASR(語音轉文字)+ 說話人分離(Diarization) → 逐字稿與角色標註。
NER 去識別(姓名、地址、電話→標記/遮罩)。
情緒/風險分類器(Transformer 微調):標記焦慮、憂鬱、自傷暗示、財詐線索。
RAG(檢索增強):將機構SOP、量表指引、在地資源檔喂給模型,要求引用章節。
LLM 生成:套上上面 Prompt,輸出結構化 JSON。
人審(HITL):督導核對「證據對齊」與敏感措辭。
1.4 驗收與監測
標註一致性:風險標記的 Cohen’s κ ≥ 0.7。
偽陽/偽陰:對高風險類別以 Recall 為優先;固定抽樣複核。
校準:風險分數做校準(Brier score / reliability plot)。
偏誤:檢查族群差異(TPR parity);必要時重加權或再訓練。
2.1 目標
會談後多視角摘要:主題走向、參與度、未被傾聽的聲音。
生成下次帶領腳本(暖身、分組、回饋問題庫),並對齊團體目標。
2.2 Prompt 範本(會後用)
[Role] 你是團體帶領助理,熟悉創傷知情與優勢觀點。
[Task] 生成本次團體的多視角摘要與下次帶領建議。
[Format] Markdown,段落:主題歷程、參與熱點、沉默/邊緣觀點、風險點、下次腳本(10-15分鐘Flow)。
[Context] 團體目標:提升照顧者自我照護。限制:避免引發羞愧與責備。
[Evidence] 每個結論後,括號標註(成員ID, 時間戳)。
[Safety] 若偵測到高度情緒失調,加入"轉介/加碼支持"段落並標註理由。
[Input] <group_transcript_chunks ...>
2.3 深度學習輔助
對話分群(Topic Segmentation / BERTopic):自動切主題段落。
參與度量測:依發言時長、輪次、情緒強度產出熱點小圖(非個資)。
抗幻覺機制:要求異議覆核(devil’s advocate prompt):「列出三點尚未充分討論的相反觀點與其可能價值」。
3.1 目標
快速多語宣導素材(文字、圖文腳本)與在地化口吻。
整合問卷/陳情自由文字→主題地圖,做政策/活動設計依據。
3.2 Prompt 範本(宣導素材)
[Role] 你是社區溝通專員,須以在地語氣撰寫。
[Task] 產生三版反詐宣導貼文:長輩版、青壯版、店員版。
[Format] 表格輸出:受眾、核心訊息(≤20字)、三步驟口訣、行動呼籲、在地資源連結位標。
[Context] 在地關鍵詞:○○市場、165專線、里辦公室據點A/B。
[Safety] 禁用恐嚇語;避免污名化;不得要求提供點數序號。
[Input] <近期詐騙手法摘要>
3.3 深度學習輔助
句向量聚類(Sentence Transformers):把民眾回饋分群;
主題標籤自動化:產出「前五大痛點+代表語句」;
A/B 測試文案:生成三版貼文→以互動率/點擊率驗證迭代。
最小化原則:只處理達成目的所需的資料;避免跨任務拼接個資。
PII 去識別:前置 NER 遮罩;輸出層再檢查是否「洩露回填」。
本地化部署/權限隔離:敏感任務優先用內網與可審計日誌。
說明性與可追溯:每個結論提供引文/時間戳;保留模型版本與提示版本。
人審與轉介:高風險輸出必須人員覆核,並記錄行動化處置。
生成式 AI 的 Prompt 設計,就像傳統機器學習裡的「特徵設計」。
它不是一次到位,而是透過不斷實驗、修改與優化,逐步找到最適合的表達方式。
👉 一句話總結:
好的 Prompt = 清楚的任務描述 + 足夠的上下文 + 明確的輸出格式。
這樣,生成式 AI 才能真正展現它的力量。
場域 | 任務目標 | Prompt 關鍵設計 | 深度學習模組 | 輸出格式 | 人審要點 |
---|---|---|---|---|---|
個案 | 逐字稿轉結構化紀錄、風險辨識 | R-T-F-C-E-S 框架;證據對齊;缺訊問句 | ASR+Diarization、NER 去識別、風險分類、RAG | JSON(risks/protections/actions…) | 高風險條目逐條核對引文與時間戳 |
團體 | 多視角摘要與下次帶領腳本 | 多視角+異議覆核;避免羞辱語彙 | Topic Segmentation、情緒/參與度量測 | Markdown(主題歷程/熱點/腳本Flow) | 檢視未被傾聽的群體是否被呈現 |
社區 | 宣導素材在地化、回饋主題圖 | 受眾分版+三步口訣+在地詞庫 | 句向量聚類、主題標籤、A/B 文案 | 表格(受眾/訊息/口訣/CTA/資源) | 檢查不當用語與誤導風險 |
✅ 解讀
把 Prompt 當成專業流程規格書:先定「角色與邊界」、再定「輸出格式與證據對齊」、最後用深度學習管線把未結構化資料(語音、文字)轉為可用訊息;全程以人審與倫理收尾。
這樣才能在社工的個案—團體—社區三個層次里,既提升效率,又守住專業與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