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8
2

📊 雪球票據的投資建模

產品條件

  • 標的:AMD, NVDA, TSLA, TSM
  • 票息:年化 9.18%
  • 執行價:70%
  • 自動贖回:100%
  • 敲入價:58%
  • 存續:5 個月(保息 1 個月)
  • 觀察頻率:每日

1. 狀態定義

  • X_t = 四檔股票的最差表現比率
  • 自動贖回:若 X_t ≥ 100%
  • 票息條件:若 X_t ≥ 70%
  • 敲入:若 X_t ≤ 58%

2. 投資人期望值(Investor EV)

投資人現金流:
EV_Investor = 期望票息 + 期望本金 - 投入成本

  • 票息部分
    E[票息] ≈ 面額 N × 票息率 c × 有效天數
    (含保息 1 個月 + 達到 70% 的記憶票息)

  • 本金部分

    • 若未敲入,或到期 X_T ≥ 70% → 還本金 N
    • 若敲入,且到期 X_T < 70% → 本金 = N × X_T

3. 發行商期望值(Issuer EV)

EV_Issuer = 面額 N - 投資人期望支付 - 對沖成本

其中「投資人期望支付」包含:票息 + 本金。


4. 對沖與拆解(Hedging)

雪球 ≈ 債券 + 一組期權

  • 債券部位:買零息債,確保本金。
  • 票息條件:相當於一串「數位期權」,需在市場對沖。
  • 自動贖回:等於「Knock-out 觸碰期權」。
  • 敲入風險:等於「down-and-in put(Worst-of)」,需買保護性 put 對沖。

5. 直白解釋

  • 投資人:
    拿到 9.18% 高票息,但要承擔「最差股票跌破 58%」的本金風險。
    標的穩定在 70% 以上 → 利息照拿,本金安全。
    一旦敲入且到期還在低點 → 本金虧損。

  • 發行商:
    收到面額,付出結構化的票息與本金。
    同時透過期權避險,把風險轉嫁給市場。
    利潤來自「結構溢價 - 對沖成本差」。

📊 雪球票據的 AI+Data 投資建模(部落格友善版)

產品條件(本案例)

  • 標的:AMD / NVDA / TSLA / TSM(Worst-of)
  • 票息:年化 9.18%,每日記憶
  • 自動贖回(Auto-call):Worst-of ≥ 100%
  • 票息門檻:Worst-of ≥ 70%
  • 敲入(KI,美式):Worst-of ≤ 58%
  • 存續:5 個月(約 150 天)
  • 保息:前 30 天一定計息
  • 面額:N = 100
  • 觀察頻率:每日
  • 估價貼現率假設:r = 4%

1) 模型簡化(不含數學符號)

  • 定義 X_t = 「四檔股票的最差表現比率」(相對起始日)。
  • 若某日 X_t ≥ 100%,當天自動贖回(付本金 + 累積票息)。
  • 每天只要 X_t ≥ 70%,就累積當日利息;若沒達標,保留「記憶」,之後達標時一併發。
  • 若期間任何一天 X_t ≤ 58%,視為「敲入」;若到期且 X_T < 70%,本金按 X_T 比例兌付(例如 X_T = 60% → 本金 60)。
  • 前 30 天即使不到 70%,也照計息(保息)。

2) 投資人與發行商的期望值(EV)定義

  • 投資人期望值(PV 觀點):
    EV_Investor = 期望[票息 + 本金的現值] − N

  • 發行商期望值(不含避險成本時):
    EV_Issuer = N − 期望[票息 + 本金的現值]
    (若再扣除對沖與費用,才是最終利潤。)

說人話:投資人拿到越多(現值越高),發行商毛利就越少;反之亦然。


3) 我們用什麼數據來跑模擬?

  • 風險中性(估價)假設下,以 4 檔日度 GBM 生成路徑:
    • 年化波動(Base 範例):[0.48, 0.55, 0.60, 0.35]
    • 標的間相關係數:0.5(彼此中度相關)
    • 起始價皆為 1(比值法)
    • 每日觀察,連續 150 天
  • 票息按「有效天數」累積:
    有效天數 = 保息天數(最多 30) + 非保息期間達標 70% 的天數
    當天自動贖回或到期時一次付清(現值折現到今日)。

4) 三組情境的「期望值」結果(蒙地卡羅)

下列皆為以當前假設跑出的「示意值」,只為展示方法與量級,非投資建議。

情境 波動/相關 假設 投資人期望現值(EV,含本金+利息的現值) EV_Investor% 自動贖回機率 敲入機率 平均自動贖回天數 平均票息金額 平均本金金額
Base(基準) 波動如上、相關=0.5 94.38 -5.62% 73.1% 28.5% 16.6 天 0.95 93.91
Optimistic(偏樂觀) 波動×0.8、相關=0.3 96.86 -3.14% 65.3% 14.9% 19.7 天 1.36 96.17
Very-Optimistic(很樂觀) 波動×0.6、相關=0.2 100.09 +0.09% 61.5% 2.8% 21.6 天 1.68 99.20
Stress(壓力) 波動×1.2、相關=0.7 93.78 -6.22% 80.1% 37.8% 13.7 天 0.66 93.47
  • 解讀重點:
    • 在「高波動、高相關」時,雖然更容易快速觸發自動贖回,但尾部下跌更深、敲入機率更高,整體期望值反而下降。
    • 當市場很平穩(低波動、低相關),期望值才有機會接近或略高於面額(公平價 ≈ 100)。
    • 上表的 EV 是「現值」;若當初以面額 N=100 買進,投資人 EV_Investor% 代表「期望超額現值比」。

5) 具體出場情境(一步一步算給你看)

說明:票息日利率 = 9.18% / 365。保息 30 天一律計息;其餘只計 X_t ≥ 70% 的天數。
折現:用 r = 4% 折現至今日(單筆在出場/到期時支付)。

情境 A:第 15 天快速贖回

  • 有效天數 = 15(都在保息內)
  • 票息 = 100 × 0.0918 × (15/365) = 0.3773
  • 本金 = 100
  • 現值 PV ≈ e^(−0.04 × 15/365) × (100 + 0.3773) ≈ 100.2124

情境 B:第 45 天贖回,且第 31–45 天中有 10 天達標 70%

  • 有效天數 = 保息 30 + 達標 10 = 40
  • 票息 = 100 × 0.0918 × (40/365) = 1.0060
  • 本金 = 100
  • 現值 PV ≈ e^(−0.04 × 45/365) × (101.0060) ≈ 100.5091

情境 C:未贖回、未敲入,到期 X_T = 85%

  • 假設第 31–150 天中達標 70% 的天數為 70(合計有效天數 100)
  • 票息 = 100 × 0.0918 × (100/365) = 2.5151
  • 本金 = 100(未 KI 或終值 ≥ 70%)
  • 現值 PV ≈ e^(−0.04 × 150/365) × (102.5151) ≈ 100.8437

情境 D:「敲入」且到期 X_T = 60%

  • 假設第 31–150 天中達標 70% 的天數為 20(合計有效天數 50)
  • 票息 = 100 × 0.0918 × (50/365) = 1.2575
  • 本金 = 60(因 KI 且終值 < 70%)
  • 現值 PV ≈ e^(−0.04 × 150/365) × (61.2575) ≈ 60.2588

一眼看懂:
A、B 都是「提早出場的小利」;
C 是「穩穩拿息且保本」;
D 是「跌深後的本金折損」,這就是高票息的代價。


6) 投資人 vs. 發行商:如何創造/鎖定利益?

  • 投資人視角

    • 期望值關鍵在兩點:
      1. 自動贖回要快(越快越接近保本但票息少);
      2. 不能敲入,或就算敲入,期末最好能爬回 70% 以上。
    • 你其實「賣出 Worst-of 的尾部風險」來換 9.18% 的票息。
  • 發行商視角(結構化 + 對沖)

    • 拆解:零息債(鎖本金現值)+ 數位/觸碰期權(對應票息與自動贖回)+ Down-and-In Put on Worst-of(對應敲入風險)。
    • 對沖:用單名香草/障礙期權做 delta/vega 對沖;搭配「相關性風險管理」(例如 correlation swap/情境壓測)。
    • 利潤來源:結構溢價 − 對沖成本(− 手續費/融資)。

7) 用 AI+Data 怎麼把它做成「實務工作流」?

  1. 參數校準:用歷史/隱含波動估 sig、估相關矩陣、設定門檻(100/70/58)、保息、觀察頻率。
  2. 蒙地卡羅:大量路徑 → 打標記(是否達標、是否 KI、自動贖回在第幾天)→ 算每條路徑的 PV。
  3. 代理模型:用梯度提升/神經網路學習「(參數) → PV/Delta/Vega/Pr[KO]/Pr[KI]」,盤中可即時計價。
  4. 風險監控:用 SHAP/特徵重要度看「哪檔波動或哪個相關係數」對 KI 機率與 EV 影響最大。
  5. 壓力測試:放大波動與相關,更新 EV 與 KI 機率,設定風控限額。

8) 快速結論(給決策者)

  • 這類雪球票據的「高票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把「最差標的跌深」的風險賣出去換來的。
  • 若市場波動與相關偏高,尾部風險放大,期望值通常低於面額(如 Base 與 Stress)。
  • 僅在低波動、低相關的平穩期間,期望值才可能接近公平價(Very-Optimistic ≈ 100)。
  • 投資前,請先對「敲入後、期末仍低於 70%」的風險有清楚的心理準備。

📊 雪球票據的故事

—— 小學生版投資模型解釋


1. 什麼是雪球票據?

想像你買了一張「特別存摺」,它承諾每年給你 9.18% 的利息
但這張存摺有一些「遊戲規則」:

  • 如果股票表現很好(全部回到 100%),存摺會提早結束,把錢和利息還給你。
  • 如果股票保持在 70% 以上,你能繼續領利息。
  • 如果股票太差(跌到 58% 以下),你最後可能只能拿回「打折的本金」。

2. 投資人怎麼賺?

投資人(就是你)會拿到兩種東西:

  1. 利息:就像每天存錢到豬公,滿了就一次領出來。
  2. 本金:如果股票沒跌太慘,就能拿回完整本金;如果真的跌破 58%,最後只能拿回打折後的本金。

3. 發行商怎麼賺?

發行商(銀行或券商)也不是做善事,他們的玩法是:

  • 把你的錢拿去買「保本的債券」和「期權保險」。
  • 如果股票沒有大跌,他們付你高利息,自己靠設計的「規則差價」賺錢。
  • 如果股票真的大跌,你虧的部分,其實就是他們用來控制風險的來源。

4. 四種可能的結果

下面用簡單例子(本金 N = 100)來比一比。

情境 發生了什麼 投資人拿到 發行商狀態
A. 提早第 15 天贖回 股票很快回到 100% 本金 100 + 利息 0.38 ≈ 100.38 賺到設計費用,風險小
B. 第 45 天贖回 股票撐過 70%,又回到 100% 本金 100 + 利息 1.01 ≈ 101.01 支付多一點利息,但風險結束
C. 撐到期末(X_T = 85%) 沒敲入,本金完整 + 多點利息 本金 100 + 利息 2.52 ≈ 102.5 付息偏多,但沒爆雷
D. 敲入後期末剩 60% 股票大跌,跌破 58%,最後沒回來 本金只剩 60 + 利息 1.26 ≈ 61.3 投資人虧大,發行商安全

5. 用白話來理解

  • 投資人:像在玩遊戲,拿高利息是「獎品」,但要冒著「本金打折」的風險。
  • 發行商:像遊戲設計師,確保自己不會賠,靠規則和對沖保護自己。
  • 關鍵字提醒
    • 70%:利息門檻
    • 100%:提前出場
    • 58%:跌太慘就要認賠

6. 結論

雪球票據就像一場「存摺遊戲」:

  • 股票穩 → 你領利息 + 拿回本金。
  • 股票大跌 → 你本金打折,發行商沒事。

所以它的高利息,其實是你在「賣風險」換來的。

📊 雪球票據例子:58% 敲入 + 70% 接股票

情境說明

  • 面額:100
  • 票息條件:70%
  • 敲入條件:58%
  • 到期觀察:X_T = 65%

1. 沒有敲入

  • 股票價格:65%
  • 因為「沒有碰到 58%」,所以本金照樣還 100
  • 投資人結果:本金 100(不虧)

2. 有敲入

  • 股票價格:65%
  • 曾經跌破 58%,到期必須「以 70% 行權價接股票」
  • 實際市值 = 65
  • 投資人結果:拿到市值 65 的股票,相對本金 100 → 虧 35%

3. 你說的「虧 12%」案例

  • 本金 100
  • 以 70% 接股票 = 70
  • 股票到期價 = 65
  • 投資人市值 = 65
  • 實際虧損 = (70 − 65) / 70 = 約 7.14%
  • 若換算成本金比:100 − 88 = 虧 12%

📌 對比總表

狀況 是否敲入 到期價 本金處理方式 投資人市值 損益
A. 沒敲入 65% 本金 100 100 0%
B. 敲入+到期價 < 70% 65% 以 70% 接股票 65 -35%
C. 你的案例換算 65% 以 70% 接股票 88 -12%

直白解釋

  • 58% 是「進入懲罰遊戲的門檻」。
  • 70% 是「你必須用這個價格去買股票」。
  • 到期價比 70% 低多少,你就要吃多少虧。

🎡 雪球票據就像兒童樂園的門票遊戲

—— 用遊樂園故事解釋 58% 敲入與 70% 接股票


1. 遊戲規則

  • 你買了一張 樂園門票(本金 100 元)
  • 樂園承諾:如果大家都玩得很開心(股票 ≥ 100%),就會提早關門,把錢和利息還你。
  • 如果樂園人氣還行(股票 ≥ 70%),你每天都能拿到一點 零食券(利息)
  • 但如果樂園人太少(跌破 58%),最後出園時,規則就改了:
    • 你要用 70 元的價值 去換一張樂園兌換券。
    • 可是兌換券的市值,可能只有 65 元或更低。

2. 小朋友的三種結局

情境 樂園人潮 結果 你的感受
A. 沒敲入 樂園最低人潮從沒掉到 58% 以下 出園時退你 100 元 🎉 「太好了!門票全退回來!」
B. 敲入 + 到期價 < 70% 樂園曾經掉到 58% 以下,最後只剩 65% 人潮 你必須用 70 元價值換券,但券只值 65 元 😢 「怎麼只剩 65 元!虧了!」
C. 敲入 + 到期價 ≥ 70% 樂園曾經掉到 58%,但最後人潮回到 80% 規則放你一馬,退你 100 元 🙂 「還好最後人多起來,本金沒事。」

3. 白話對比

  • 58% = 樂園的「危險線」。只要人潮跌破,就要進入懲罰遊戲。
  • 70% = 樂園的「兌換價」。如果最後人潮不夠多,你只能用 70 元的成本,換到價值更低的券。
  • 100% = 樂園的「滿場日」。這天會直接放你提前回家,退你門票還加送零食。

4. 一句話總結

雪球票據就像玩樂園的門票遊戲:

  • 人潮穩定 → 你爽爽玩還能領零食。
  • 人潮崩盤 → 你要虧錢用高價換低值券。
  • 樂園其實(發行商)永遠不虧,因為遊戲規則是它訂的。

🎲 股票遊戲到底值得玩嗎?

—— 雪球票據投資的風險與真相


1. 先看遊戲規則

  • 票據承諾高利息(像 9.18%),聽起來很吸引人。
  • 但高利息不是白給的,而是因為你「賣掉了保護傘」,願意承擔 股票大跌 的風險。
  • 一旦跌破 58%,你要「高價買低值」,本金可能被打折。

2. 為什麼很多人覺得是「穩虧」?

因為規則是發行商設計的:

  • 他們會對沖、會計算,確保自己不會虧。
  • 投資人其實在「用本金換票息」,但一旦碰到大跌,票息完全補不了本金損失。
  • 所以在長期統計上,多數投資人可能輸,發行商才會賺。

3. 白話對比表

角度 好消息 壞消息
投資人 能拿到比定存高很多的票息 一旦碰到敲入,本金可能大虧
發行商 透過設計、對沖幾乎不虧 要承擔管理與避險成本,但收結構費用

4. 小故事比喻

這就像「射氣球遊戲」:

  • 看起來簡單,獎品(高票息)很吸引人。
  • 但背後規則是老闆(發行商)設計好的,氣球排列和獎品價值都算過。
  • 少數人能贏(低波動市場),大部分人最後只是換到安慰獎(票息),還可能賠本金。

5. 一句話結論

雪球票據不是「穩賺」也不是「穩虧」,而是:

  • 市場平穩 → 你小賺(利息)。
  • 市場大跌 → 你大虧(本金)。

它更像是一場「用本金換高利息的賭局」,長遠看,發行商(遊戲設計者)才是最大贏家。

📊 雪球票據 vs 替代選擇

—— 哪些投資方式更適合普通人?


1. 投資選擇比較表

投資工具 特色 風險 報酬率 適合對象
定存 本金安全,利息固定 幾乎沒有 1%–2% 退休族、小資族
債券 穩定配息,可交易 有價格波動,但比股票小 2%–5% 穩健型投資人
ETF 分散風險,跟隨大盤 市場漲跌影響大 3%–10% 長期投資人
雪球票據 高票息(約 9%),有提前贖回機制 大跌敲入 → 本金打折 -35% 到 +9% 不等 高風險承受者

2. 白話小結

  • 定存:像是「保險箱」,錢安全,但利息少。
  • 債券:像是「穩定公車」,速度不快但比較平穩。
  • ETF:像是「跟著大隊走路」,有時跌倒,但長遠能走得更遠。
  • 雪球票據:像是「高息遊戲機」,獎勵多,但一旦中陷阱,本金可能大虧。

3. 一句話建議

對大部分普通人來說:
定存 + ETF 的組合,通常比買雪球票據更穩當。
雪球票據比較像「高風險的賭注」,不懂規則的人最好敬而遠之。

❌ 那不買最好嗎?

—— 雪球票據值不值得參加?


1. 為什麼很多人最後會後悔?

  • 一開始被 高票息(9% 以上) 吸引,覺得比定存划算。
  • 但忘了「本金不一定能保住」。
  • 真正的大風險在 58% 敲入 + 70% 接股票,一旦股票大跌,本金虧損往往比票息多好幾倍。

2. 白話判斷法

  • 如果你不能承受本金虧 20% 以上 → 千萬不要碰。
  • 如果你只是想要穩定利息 → 定存、債券更適合。
  • 如果你很懂股票,能自己避險 → 你也不用買雪球票據。

3. 適合 vs 不適合

類型 適合嗎? 原因
小資族、退休族 ❌ 不適合 本金安全最重要,雪球風險太高
想短期賺快息 ⚠️ 不建議 碰到大跌會把多年利息一次吐光
有避險能力的大戶 ✔️ 勉強可考慮 可以用其他工具對沖,降低風險

4. 小故事比喻

雪球就像「高息糖果」:

  • 看起來甜,但裡面可能藏著辣椒。
  • 你吃一顆覺得沒事,連吃幾顆突然被辣哭。
  • 糖果商(發行商)永遠賺錢,因為他知道有多少辣椒。

5. 一句話結論

對大部分普通投資人來說:
不買,其實才是最好的選擇。
除非你非常清楚自己承擔的風險,並且願意用本金「賭」利息。

📊 雪球票據:投資人 vs 發行商 誰賺誰虧?

1. 四種典型情境

情境 是否敲入 到期價 投資人結果 發行商結果
A. 提前自動贖回 ❌ 沒敲入 ≥100% 本金 100 + 小利息 少付票息,快速結束,幾乎不虧
B. 敲入但最後回到 ≥70% ✅ 有敲入 80% 本金 100(沒事) 避免被迫 70 行權 → 安全
C. 敲入且到期 <70% ✅ 有敲入 65% 本金打折 = (65 ÷ 70) × 100 = 92.9(虧 7.1%) 投資人承擔跌幅,發行商無損
D. 敲入且到期價很低 ✅ 有敲入 40% 本金打折 = (40 ÷ 70) × 100 = 57.1(虧 42.9%) 發行商最安全,投資人虧最大

2. 白話總結

  • 投資人

    • 小賺:市場平穩或上漲 → 領利息。
    • 大虧:市場大跌 → 本金被打折。
  • 發行商

    • 不會因為市場大漲而虧(因為 ≥70% 直接本金 100,不讓你用 70 行權)。
    • 不會因為市場大跌而虧(因為跌破 70% 你要承擔虧損)。
    • 唯一要付出的就是「利息」,但這正是他們賺錢設計裡的小成本。

3. 一句話結論

規則設計永遠偏向發行商 → 投資人只是用本金在「賭利息」。


上一篇
🎭 當AI遇上Game Theory:用數據看透競爭與合作
下一篇
🍽️ 從高價菜單到醫療長照:AI 與統計的機器學習方法總覽
系列文
AI 與統計在醫療與長照的應用:連結教育、收入、婚姻與居住,建構健康與照護決策支持19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